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王阳明释经是在“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所实施的治疗行为。在解释《中庸》首的五个案例中,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经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经”所“建构”的强烈自由风格的释经学。王阳明释经具有释经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经方法的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的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身心修练。

  • 标签: 王阳明 《中庸》首章 释经方法
  • 简介:<正>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 标签: 东方文明 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读后 姚美良 积极参与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五卷第七,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著名的自然正义。本文试图探讨这里所谈的自然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到底是何种自然。本文认为,自然正义既不是神的,也不是低等动物的,而是属人的正义;更进一步,自然正义作为公民的正义的一种,不是对所有人有效,而仅仅在自由和平等的公民之间才有效力;再经过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自然正义之所以自然,因为它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是由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完善而来的。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自然正义 自然 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