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在王阳明思想中,良知与孝是体用、本末的关系,孝仅仅是良知发用中之事。由于王阳明良知学是从对《大学》的诠释中拈出,故随着阳明学的发展,其后学便将《孝经》纳入了良知学的体系内,以《孝经》来解释《大学》,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印证良知之说。至罗汝芳而提出以孝弟证成良知,以孝弟为良知本体,故以良知学注解《孝经》便成为必然,虞淳熙的《孝经迩言》就是晚明时期以良知学注解《孝经》的典范之作。

  • 标签: 王阳明 《孝经》 良知 诠释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家之言的统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