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关于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可以简称为“相容论”和“互斥论”。前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连续性”,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后者立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断裂性”,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 相容性 20世纪80年代 历史唯心主义
  • 简介:虽然麦金太尔被视为当代社群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但他本人却极力否认自己是社群主义者。这种否认源于他与其他社群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为了标示这种区别,我们不妨把麦金太尔的政治哲学称为“小社群主义”。这种“小社群主义”建立在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而小共同体(邻里、村镇或农场)区别于大共同体(现代的都市和国家);这种小共同体既是实践共同体,也是道德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

  • 标签: 社群主义 麦金太尔 实践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 政治哲学
  • 简介:每一思想都有其产生的时代。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下的崭新社会实践,都会更加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的变革和哲学的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都会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希冀。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的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的一年;是在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的一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评论 空间 中国特色 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
  • 简介:大量证据表明库恩的思想与SSK确实有关联,而库恩本人晚年却极力想与之划清界限,还对SSK作出了严厉批评。然而库恩对SSK强纲领的理解并不准确。他认为强纲领主张知识完全是社会建构的,这根本上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强”是相对于以前的科学社会学主要针对错误、偏差进行社会学分析之“弱”而言的,强纲领主张扩展研究的范围,对所有知识(包括对的和错的)进行社会学分析,即研究对象的变化导致它由弱变强。相当多学者认为库恩的立场符合相对主义的特征,而相对主义的某个版本可以做到逻辑自洽。

  • 标签: 相对主义 SSK 库恩 社会学分析 科学社会学 强纲领
  • 简介:关于日本集团主义,传统观点认为其抹杀了个人主义,个人自愿为集团奉献。从理论上看,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论立足点、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看来,认为日本集团主义否定了个人主义也是不成立的。耻感文化使得日本人必须忠于集团,去为集团献身。集团主义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给日本民众的精神上打上了深深地烙印,造成了大众对日本集团文化的错觉和民族无意识。

  • 标签: 集团主义 个人主义 自愿牺牲 日本文化
  • 简介:蒯因、麦蒂和叶峰的自然主义立场或者是太强了,从而与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冲突;或者是太弱了,以至于像哥德尔这样的柏拉图主义者也可在这种意义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这三种自然主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基础的研究进展,虽然它们都声称尊重科学实践是自然主义的第一原则。

  • 标签: 自然主义 柏拉图主义 数学基础 60年代 20世纪 科学实践
  • 简介:6月2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协办。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财经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吴新文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出席会议并致辞。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大学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道德究竟根源于我们的理性还是情感?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主流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主张前者。当代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斯洛特(MichaelSlote)则主张后者。他认为人类天生的移情能力或移情反应,而不是理性或外部世界的某种原因(如幸福或效果),才是我们理解道德、辩护道德和解释道德语义的最终依据。他将这种理论称之为“道德情感主义”。

  • 标签: 情感主义 斯洛特 道德 理性主义 哲学传统 伦理学家
  • 简介: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回溯到笛卡尔哲学传统中,其实质问题是要去说明思想与世界如何联系、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确证。分析哲学在语言与世界的二分中曲折地表现出心灵与知识之间的张力。经验主义主张,经验是知识前提,要求反思经验在知识条件中各种角色的合法性。该问题源自心灵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经验的问题。哲学家们愿意在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的先验哲学层面上追问心灵的属性,并为知识构成的经验基础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 标签: 经验知识 自然主义 心灵 外部世界 哲学传统 实质问题
  • 简介:11月23—24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龙建成主持开幕式,副校长郝跃致辞。《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孙麾研究员、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参会学者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45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哲学史》、《江海学刊》、《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社会科学战线》、《河北学刊》、《学术研究》等期刊单位2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思想理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 简介:8月10日在青海西宁召开,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共同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军队院校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作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的主题报告。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制度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诸家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所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是孔子对异己之说的攻讦、抨击之语,但是这种带有浓厚文化专制色彩的释解,似乎与孔子一贯宣扬的兼蓄思想格格不入。论者在考诸《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子贡与孔子论议“政在异端”的记载、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攻”作“功”字以及《论语》的文本编撰特点之后,认为此章与《为政》篇篇旨相承,所论乃是为政之事,是孔子“各因其事”的一种为政理念。

  • 标签: 异端 《论语》 《孔子家语》 定州汉墓竹简 主旨
  • 简介:9月1-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吴向东、鲁克俭、罗松涛、徐克飞应特赛德大学(TeessideUniversity)考灵(MarkCowling)教授的邀请参加会议。张曙光教授提交题为“唯物史观与中国经验”的论文,提出应把唯物史观与近代以来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吴向东教授宣读题为“中国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的论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重塑社会价值秩序、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国家认同感、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应的文化软实力。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经验 论坛 大学哲学
  • 简介:“存在”和“应该”如何统一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此问题所引发的困境在中国哲学语境中亦存在。在《易传》中,道德上的“应该”常常以自然中的实存(尤其是“天”)为依据。这种模式使《易传》的德性论陷入了“自然主义”伦理学的困境,但道德命题并不是纯然的分析命题,道德实践也不是简单的逻辑演绎。不同于西方的是,古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综合进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道德自觉。这使其在道德起源论的形式上更加丰富、更具人文色彩。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的契入,使《易传》的德性论模式反而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他律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独特内涵。

  • 标签: 《易传》 德性论 自然主义的谬误 道德综合命题
  • 简介:8月22—30日在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约130余人参加。暑期学校课程的主题包括“英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左派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走向”、“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英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及当代英美激进思潮”、“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和“法国、意大利激进思潮在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效应”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美国 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后马克思主义 批判实在论
  • 简介:“有无之辨”历来都为中外哲学所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其特殊需要出发,对“非存在”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区分了“绝对的非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并形成了其富有辩证色彩的非存在思想。马克思辩证的“存在一非存在”观体现在对人、劳动、精神观念等具体范畴的分析当中,它揭示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存在和非存在,它们是相对的,始终只能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双方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无之辨”克服了以往“有无之辨”和非存在研究的各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化解了“有无之辨”的一些常见难题,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启发意义 非存在 矛盾统一体 认识论研究
  • 简介: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它不是一般的过去,而是有意义的、能被我们所理解的过去。而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这种整体意义的一般否定。虚无主义并不是泛泛地关注于“无”本身,而是要将一切存在者在根据或结果上归结为“无”。它是一般的、普遍的东西,是消灭了内在结构与自身发展的东西,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最为一般的无规定性的东西。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种类 整体意义 生存活动 一般否定 内在结构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性的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的休闲教育。《论语》中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自库恩从科学研究和科学革命的视角提出“范式”和“范式革命”以来,“范式”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哲学词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范式转换的呼声也比较高,但是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还在形成过程中。从学理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表面上的差异称为样式更加合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基本样式 哲学研究范式 范式革命 “范式” 科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