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现代日本学者的眼光对邵雍的易学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邵雍从宇宙观和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上推演出他的历史观来,企图把宇宙世界的生成、万物的存在以及历史的变迁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因而一方面难免陷入脱离事实、空洞推演的弊端,而在另方面又增加了重视义理以指导人事的内容.所以他的易学思想在古代术数与宋明理学之间,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 标签: 邵康节 易学思想 易数推演 义理
  • 简介:<正>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的大事变,统治集团中的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公)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的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的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 标签: 历史之谜 墓群 田氏 史记 齐国 烟台市
  • 简介:<正>鸠摩什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义学高僧,他所介绍的大乘中观学派思想,对包括禅学在内的中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鸠摩什编译的几部禅经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禅学思想,对当时的禅学理论进展和禅实际流行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历代经录登载且为现行《大藏经》收录的种种标识为什所译的禅经作一考辨,厘清各经是否为什所译、译出及修订的时间、经籍的名称沿革、卷数衍变等问题,以期正本清源,为进一步的研究确立可靠的文献基础.管窥蠡测,或有一得,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鸠摩罗什 十二因缘 禅法 《大智度论》 中观学派 三昧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来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时代不同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 标签: 法观念 习俗 军法
  • 简介:试论管子"三分损益天全"三分损益"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DonaldJ.Munro)的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论中自然平等的观念和道德典范的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的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论中事实与价值的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对人性的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着重分析了'帝国式的探索方式'的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
  • 简介:<正>在齐国历史上,司马穰苴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时代、官职、活动,曾引起过许多争论;在齐国的文化典籍中,《司马》又是一部问题颇多的著作,它的作者、真伪、内容、流传,也曾经众说纷纭,难于被人确信。因此,有必要对司马穰苴其人和《司马》其书,进行一番考实,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并进而论述其思想、主张,给予恰如其分

  • 标签: 左传 史记 考论 齐国 齐景公 战国策
  • 简介:法学家们在运用传统的“种加属差”的方式定义公共利益时遭遇了概念的不确定性的强烈冲击,迫使一部分入转向对公共利益的描述而非界定。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概念的形成对对象要一定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只能采取对核心特征的强调来进行,于是一定的典型便成为人们观察问题的焦点。现代经济的产生及变迁轨迹无不表明其利益观毋庸置疑的定格在公共利益本位上,将经济中以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为表征的公共利益观上升为公共利益的典型和理想类型也是方法论上的必然。

  • 标签: 公共利益 家族相似 理想类型 经济法 哲学 方法论
  • 简介:帛书作者提出'道生'的观念,为其案而治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的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思想的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的自然状态.

  • 标签: 帛书 《黄帝四经》 道生法 政治主张
  • 简介:<正>《晏子春秋》辑录了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政治活动、言论、生平轶事,又有在传叙传抄过程中后人托晏子之名附加的自己的观点。其包容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鲁文化特别是齐文化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作,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晏子春秋》的法律思想作些探讨(拙文:《<晏子春秋>政治法律思想

  • 标签: 晏子春秋 政治法律思想 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权者 齐鲁文化
  • 简介:先秦儒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
  • 简介:是扬雄拟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前人的研究大多囿于儒家思想的角度,而对中的道家思想则有所忽略.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一生思想、行事中的矛盾现象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更全面地了解扬雄,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哲学史、思想史以及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脉络等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 标签: 扬雄 《法言》儒道思想
  • 简介:埃莉诺·奥斯特姆(ElinorEstrom),美国印第安纳大学ArthurF.Bentley政治科学讲座教授、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心主任,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会长。1999年,她因“在集体行动和理性选择领域中卓越的经验与理论分析成果”而获得JohanSkytte政治学大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惟一的女性获得者。

  • 标签: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E.奥斯特罗姆 公共财产资源 管理体制
  • 简介:社会转型与法律地方保护主义的生成——一种社会学探析夏锦文程德文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在经济领域内表现为以中央高度集权和行政干预为核心的产品型计划经济体制向依靠价值规律作用由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类型转换;而从传统型...

  • 标签: 地方保护 社会转型 法社会学 法律体系 马克思 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