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性的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的休闲教育。《论语》中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子》中诸如“以民为本”的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的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的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的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 标签: 《淮南子》 管理智慧 现代价值
  • 简介:实践智慧(又译“明智”、“实践理性”)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阐释实践哲学的重要范畴,此后,经过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改造,其本真意义一度被湮没。但是,现代西方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意识形态,人的生活世界及人文科学(精神科学)领域日渐被侵袭。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智慧问题又重新被提起,并成为热点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实践智慧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 近代科学技术 马基雅维利 意识形态化 实践哲学
  • 简介:7月17—18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2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三联书店,2013)是杨国荣教授继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其“具体的形上学”三书之后又一部力作。与会学者根据各自的兴趣点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对“杨著”发表评论,杨国荣教授给予回应。

  • 标签: 哲学分析 实践智慧 学术研讨会 人类 上海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与人类社会的工业进程相比,后工业进程是一场意义更大、范围更广、层度更深的社会变革运动。对于变革过程中的社会治理,人们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自然演进,二是自觉规划。在工业进程中,人们选择了自然演进而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所以,在后工业进程中,我们应当对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陷入更大的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人类寻求合作的观念和呼声被淹没在了支持竞争的制度安排中,意图突破官僚制的组织设计仍维持着以往的中心-边缘结构,社会治理仍是以管理型政府为中心的。因而,在后工业进程中自觉规划社会治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旧的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建构起全新的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

  • 标签: 竞争 合作 边界融合 服务型政府
  • 简介: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和专业,即创立了既生产新知识又培养知识创造者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尽管沃勒斯坦的这番评论指涉的是欧洲和美国的思想史发展情况,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西方的学科模式就已经挑战并改变了中国知识分类的传统方法。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皇权体系在1911年被推翻,儒家经典失去了维系它两千年之久的制度支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内容和生存能力。

  • 标签: 学科化 不确定性 知识分类 困境 现代 十九世纪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承诺。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的“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的“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的控制论的思想倾向与排他性的价值取向,“高贵的野蛮”构成其深层的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的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针对我国侦查强职权主义的特点,学界提出了侦查程序诉讼理论,期望运用现代诉讼的基本原理改造现有的侦查程序,引进司法权的介入与控制,增强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平等对抗的能力。侦查程序诉讼理论契合了现代诉讼程序保障权利、限制侦查权滥用的价值追求,但由于对侦查程序的内涵把握不准,在司法介入的性质和犯罪嫌疑人地位的定位上难以做到理论白洽和符合侦查实践。不同于审判程序,侦查的过程既存在侦查机关单方面调查活动,又包含了控辩双方及其他程序参与人的参与。因此,我国侦查程序改造的路径选择应当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展开。

  • 标签: 侦查程序 诉讼化 路径选择 程序改造
  • 简介: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全球与文化研究中心、政法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和“人民网”等媒体记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 标签: 当代中国 学术论坛 全球化 文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简介:遵循网络文化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网络信息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做大做强网络文化产业和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的必由之路。网络文化市场优先传播低成本采集、分析和制作的网络信息,以提高网络信息传播与使用效率;政府要引导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网络文化市场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网络信息主要流向网络利润区的商业逻辑,政府要重点规制网络利润区的传播秩序和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发挥网络文化产业的信息资源市场配置功能,政府部门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彻底破除管理万能观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加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法治建设。

  • 标签: 网络 文化产业 市场 信息资源 配置 传播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文化多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道路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目标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中国式的现代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一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相随同行,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已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正在进行的使命是指导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为民富国强的现代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展开的进程,体现着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统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特色 自觉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技术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的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的科层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9月22—26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共同主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布朗(HarveyBrown)教授、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主任胡恩(PaulHoyningen—Huene)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公司治理和经济伦理中心主任绍尔茨(MarkusScholz)、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系凯瑞尔(MartinCarrier)教授和门克(CornelisMenke)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哲学系莱尔(HolgerLyre)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部分师生约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包括量子力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史、生态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以及技术哲学等。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哲学 科学研究所 上海大学 论坛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7月4—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召开,由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SPT)主办,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中国、日本等地的15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信息时代的技术”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中国学者陈凡、李伯聪、王国豫、王大洲、王佩琼、王楠等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会议 技术 学会 哲学 中国学者 科技大学
  • 简介: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的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7月18—20日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军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筹)与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来自近30家军队与地方高校和社会团体的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主题为“军事技术的理论、历史与文化”。专题报告有:东北大学陈凡教授的“技术哲学研究的国际与中国”,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的“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的“为什么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具有永恒性意义”,国防科技大学刘戟锋教授的“技术与战争及其未来发展”,装备学院郭世贞教授的“军事技术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实验哲学精神”,国防大学胡思远教授的“海洋强国五大对策”。

  • 标签: 技术哲学思想 军事技术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军械工程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