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今齐方言中有大量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层层积淀的结果。从历时角度而言,今齐方言中的古语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上古、近古、中古三个历史层次;从共时的角度而言,它们存在于共时平面的形、音、义,又与历史上的古语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 标签: 齐方言 古语词 乡村土语
  • 简介:《儒藏》堂本《论语义疏》,在校点方面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误校,即校勘方面存在错误,如"称论"误为"弥论","共"字误为"其"字,"足"字误为"是"字,等等。二是失校,即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应出校而未出校,如底本为"于时万物不齐",参校本为"于是万物不齐";底本为"宜道",参校本为"宣道",等等,皆未出校。三是误点,即断句标点错误,如"加之以礼乐,文成也"被误点为"加之以礼乐。文,成也";"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被误点为"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等等。

  • 标签: 《儒藏》 《论语义疏》 勘误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仁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仁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仁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仁为用、仁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仁论之中。仁非全德,仁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虽然断辞在《周易》本经文本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文献语言现象,但我们通过归纳整理分析,能够发现其具有较为成熟稳定的文献语言特征。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断辞自身系统的分类即亨字、利字组与吉凶辞三类系统,它们各自具有预测、规范及直接判断的语义内涵。断辞在本经文本整体语义和思想表述中,以价值判断的形式承担了凝聚价值指向、在境遇中决断可能时机的语言角色。深入把握断辞的语义特征及其意义问题,能够为中国思想传统的研究提供诸多新的线索和可能路径。

  • 标签: 《周易》 断辞 文本 语义 价值判断
  • 简介:语言问题和“实在”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把“实在”讲清楚必须运用到语言工具。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研究中,在远离经验的微观世界中要指称量子场的基本实体需要用到其他领域的帮助。理论预设可以作为指称理论的辅助理论运用于量子场论研究中,预设不同概念框架需要的指称理论是不同的,最终指称的基本实体也是不同的。在量子场论中,我们可以预设“特征”这一概念得到了“场量子”这样的基本实体,然后用指称的描述理论指称它;我们可以预设“此性”和“可能性”的概念得到了“定域场”这一基本实体,然后通过直接指称理论指称量子场中的定域场。

  • 标签: 直接指称理论 量子 场论 语义分析 概念框架 “可能性”
  • 简介: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家《论语》注释,使《论语》融入到玄学的大潮中。南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则充分利用前人集解成果,集六朝《论语》注疏之大成,书中的主体思想反映了魏晋六朝儒道会通的主题,是玄学背景下《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 标签: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 玄学 儒道会通
  • 简介:元代江南地区容纳了因政治、军事需要,经济动因及其它原因前来定居的蒙古、色目人.本文深入分析了元代江南蒙古、色日人和江南住民之间,以及他们本身之间形成的千姿百态的民族通婚关系,归纳了民族通婚的主要形式,并指出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元代江南也不例外.

  • 标签: 元代 江南地区 民族通婚 蒙古人 色目人 民族融合
  • 简介:11月24日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召开,主题为“信仰的力量”。会议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主持,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侯晨曦到会致辞,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书记席锁柱教授介绍承办单位概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所长贾喜喜研究员、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列学院李晶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斯琴博士后、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景剑锋博士、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发言。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 大学哲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 座谈会 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