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原本隶属于哲学领域的自由意志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资料显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这一研究结果给哲学带来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

  • 标签: 自由意志 神经基础 认知神经科学 科学研究 临床观察 重新思考
  • 简介:文化对技术的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的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并且对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对技术的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的过程——的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一、...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平等或效率——人类的痛苦选择成十平等与效率在经济学中是一对基本概念。平等指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均等化;而效率则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取得的劳动成果的大小。效率在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高意味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平等与效率同时也是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从人道论...

  • 标签: 提高效率 效率下降 福利制度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社会成员 贫富不均
  • 简介: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实验技术的精细化,意志自由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视,认可意志自由的现实存在的哲学家与持质疑态度的神经科学家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对立。立足于这一背景,从对李贝特实验的解析出发,我们试图批驳将包括自主决断等复杂的精神活动在内的人的所有行为均可还原为大脑的物理化学反应机制的“神经过程决定论”及“生物主义的还原论”;基于“精神活动依赖于生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基础,但并不等同于这一物质基础”以及“行为的原因不同于行为的理由”等鲜明理据,有力地论证人的意志自由、人的自主决断之客观真实的存在,并揭示这种开放的决断并非取决于因果先定的大脑活动,而是具有不受自然界因果必然支配的特征。

  • 标签: 神经科学 意志自由 因果必然性 实验技术 精神活动 物质基础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汉初社会对黄老之学的选择和应用梁宗华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在汉初社会寻到了用武之地。汉初近七十年间,从惠帝至武帝前,一直是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被目为时代精神之主流。于治国理民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汉初社会为何于诸...

  • 标签: 黄老之学 汉初社会 清静无为 黄老帛书 法家思想 社会现实
  • 简介: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中苏论战”作了系统论述,阐明了“中苏论战”时中苏两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各自执行的国内政策,揭示了中国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曲折过程、经验教训和“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影响。

  • 标签: “中苏论战”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 简介: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文章首先从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地区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三维评价体系,然后运用该体系,以江苏省为案例,对其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并进而对江苏省今后以及未来应重点进行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等进行了评价分析。

  • 标签: 技术创新 产业选择 评价体系
  • 简介:针对我国侦查强职权主义的特点,学界提出了侦查程序诉讼化理论,期望运用现代诉讼的基本原理改造现有的侦查程序,引进司法权的介入与控制,增强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平等对抗的能力。侦查程序诉讼化理论契合了现代诉讼程序保障权利、限制侦查权滥用的价值追求,但由于对侦查程序的内涵把握不准,在司法介入的性质和犯罪嫌疑人地位的定位上难以做到理论白洽和符合侦查实践。不同于审判程序,侦查的过程既存在侦查机关单方面调查活动,又包含了控辩双方及其他程序参与人的参与。因此,我国侦查程序改造的路径选择应当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展开。

  • 标签: 侦查程序 诉讼化 路径选择 程序改造
  • 简介:本文在挖掘道书文献新史料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数学史上的天元与道教关系进行辨析,从一个侧面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影响。作者认为:天元产生的直接渊源是道教“天元”思想,李冶的天元不仅直接渊源于道教洞渊九容之说,而且从科学思想方法上分析,其“立天元一”的代数表达思想得益于道教三元并列的思维模式。

  • 标签: 天元术 道教 中国传统数学
  • 简介:管子因其经济战思想而独步于先秦诸子。有关管子经济战思想的资料主要收录在《管子》"轻重"二十一篇中,其中《管子》所言的"轻重之"是对经济战谋略的明确概括。本文通过探讨运用轻重之的条件、轻重之的作用、轻重之的实施方式,试图获得对管子经济战思想的初步认识。

  • 标签: 管子 轻重之术 经济战谋略
  • 简介: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的数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行为在丧葬习俗中的表现、地位,并对数行为存在的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 标签: 丧葬习俗 数术行为 卜葬兆 卜宅 卜日
  • 简介: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以跨界思维为理性向度,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集聚优质资源,建设共享社区。构建这样一种模式,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功能无形间增大,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 标签: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共享社区 模式
  • 简介:中国古代人的哲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化”,、“心“和“游”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天下之言"章是孟子讨论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简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孟子》 《性自命出》 性善论 个别 郭店竹简 人性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与气质之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的意义,而天地之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二(善恶混)而走向一(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的过程中实现的,说到底只是一的互为胜负。“一于气”的之两元也可以在一气一的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以“应该”的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的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的一个基础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的指标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的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的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曾子名字音义如何,学界素有争论。自许慎以来,其参字的主流读法便是“森音”“所今切”(今读为shen)。“骖音”“七南反”(今读为can)是略晚出现的或然读法。二者之中孰为正读,历代学人训释颇多而往往失其本旨。实际上,曰“参”曰“舆”皆是表示天上的星宿之名,与宋世以降逐渐崛起的“骖乘”说并无关系。尤应指出的是,曾子名字之中还隐括了其出生之年的天文星象信息,不惟所涉音义问题可据此定谳,即使有关孔子、曾子生年的歧说,亦可以因之得一新证。

  • 标签: 曾子 孔子名字 天文历术 生年
  • 简介: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郭店楚墓竹简《自命出》是介于孔孟之间的先秦儒家著作,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孔孟之间儒家情感哲学的重要来源。从情感的来源上讲,“情生于”,将人的情感真正纳入人性当中,从根源处论证了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从情感的特征来看,强调真情、美情,以哀乐论情,最早提出至情必悲,开启了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从情感的善恶来看,人情可悦,人情为美,情感有向善的趋向,情善导致性善,为孟子的性善论,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过渡作用。

  • 标签: 性自命出 情感哲学 情生于性 道始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