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今年春节,我曾与讃教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并相约8月初同赴内蒙,参加在包头举行的墨学国际研讨会。不想,月余之后,讃教授沉疴不治,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殊感惊愕,再三追问传“讣告”者,方知钝耳所闻不误。于是,瘫坐于椅,脑际竟是一片空白。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王讃源教授 墨学 古籍
  • 简介:<正>(一)《易》学源流《易》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的萌芽《易》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以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以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吴帝伏羲,观天象,画八

  • 标签: 学源流 易学 易源
  • 简介:宋代安世著《周易玩辞》一书,主张“因辞而测象”的治易路效,其学术风格兼重象效和义理.氏《周易玩辞》一书,对元代吴澄产生了很大影响。吴澄的易学思路。基本也遵循“观象玩辞”的路效进行,其易学著作《易纂言》多处提及并肯定氏观点,但吴澄没有在氏的观点面前止步,在易象内涵、卦变理论和义理的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与氏易学不同的特点.

  • 标签: 项安世 易学 吴澄
  • 简介:概称句的形式刻画涉及到知识表达和常识推理,由人工智能研究首先提出。之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理论,对于更为合理的概称句形式刻画方案的探讨也仍在继续。Delgrande首先开始用条件句逻辑处理概称句,并由Asher、Morreau和Boutilier等继续发展,其要点是将“鸟会飞”理解为“正常情况下鸟会飞”,毛翊继而提出双正常解读,将“鸟会飞”理解为“正常情况下,正常的鸟会飞”。以此前工作为基础,周北海提出概称句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句子,“鸟会飞”表示的是“鸟”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会飞”这一内涵

  • 标签: 词项逻辑 算法 树图 形式刻画 概称句 知识表达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第五修炼》的思想精髓,联系《易传》思想体系,在"真实的宇宙"、"德性原则""生命的意义"三个面向上展开比较和讨论,以深化对《易传》思想的理解。

  • 标签: 易传 系统思维 四项修炼 忠于真相 德性原则
  • 简介:7月29—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由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董德刚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永平教授、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祥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边立新教授作会议总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应用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共中央党校 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太湖流域传统村落,保持着生态平衡。城市污染下乡、本土工业污水泛滥,使水域急剧恶化。村落的外污染不仅污染了村落的水域。而且导致了村落的内生污染。村民在水污染解决无望时。被动地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饮用水被动地从河水改变为井水、自来水。由于水域高级功能的丧失,居民在被迫弃用水体高级功能的同时,无意识中使用、开发了水体的低级功能——纳污功能,变传统的保护者为现代的污染者。随着代际继替,维护水乡生态平衡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沦丧,“新”价值观成为主流,水体将持续恶化.中短期内呈不可逆转之势。

  • 标签: 乡村污染 外源 内生
  • 简介: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的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的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性渠道与非体制性渠道的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的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 标签: 政策下乡 乡村传播 传播路径
  • 简介:  一、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缘起和经过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周易》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关注。而在今天,《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周易》的合和思想,《周易》的阴阳平衡互补思想,《周易》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以及《周易》的管理思想等等,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或借鉴意义。因此,自80年代初,我校在全国高校最早开设了《周易》选修课,并开始着手恢复中断近三十...……

  • 标签: 东流应到 周易学术 回顾总结
  • 简介:京杭大运河作为“人”加诸大地的符号、象征或标志,值得进行系统的“正思”与“反思”。以明清两代言,具有积极意义的淮的探寻、难以评说的洪泽湖的扩大与高家堰的成型、酿成悲剧的泗州城的淹没等例,即与其时京杭大运河“蓄清刷黄保漕”的国家大政密切关联,而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勾连。如此,当今如何客观认识、全面考察曾经的京杭大运河之利弊得失、功过是非,可谓极为复杂、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蓄清刷黄保漕” 淮源 洪泽湖 高家堰 泗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