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浅议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护士职业道德张雄霞党十四大确定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亦在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神圣使命护理队伍中...

  • 标签: 护士职业道德 新形势 如何提高 护理队伍 护理质量 社会群体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研究,人们比较关注问题之一,是“仁”这个字起源,即它最初构形以及与此相联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发现释读,使人们看到了“仁”字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意义有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一步确证古“[身心]”字存在,而且提供有关儒家“仁爱”观念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途径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
  • 简介:先秦儒家不仅提出“[身心]”(仁)这个概念,且为表达此一理想社会生活之中心环节,专门创造出一个全新“[身心]”字。先秦儒家思想中“身”字,乃指自然家族内祖孙上下间“亲”,并涉及理想家族中之慈爱与孝心关系;而“[身心]”则直接源自“身”概念,旨在表达君民之间理想关联,犹如一家人中父子关系,并牵涉到理想社会中君“慈爱”与民“孝心”,及两者间相辅相成作用。“身”与“[身心]”二者间关键差异,在于“身”是指自然家族内“亲”,而“[身心]”是指国家社会内“亲”。君民之间“亲”并非源自母腹血缘基础,而是指心里思感之“亲仁”。因此,先秦儒家从“身心”遣字,“[身心]”应视为概念性会意兼形声字,亦印“仁”之本字。由于手写字形简化,造成“身”字偏旁被简写成“千”或“人”,其后此字体又简化为从“人”、“二”今字“仁”。然根据《说文解字》,“仁”本意依然是“亲”。透过对古代“怠”字考察,可以准确地显现出先秦儒家概念之逻辑。

  • 标签: 先秦儒家 楚简
  • 简介:<正>孔子生于鲁国,他影响名声遍及全世界。中国出了孔子,是中国人骄傲。孔子一生想行周道于东方,没有办到;他不曾想到要当“万世师表”,却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这样“历史诡谲”,正是历史学家发挥才智,施展手段地方。孔子没有成为第一流人物时候,没有人想假借他名义去推销什么主张。他成了第一流人以后,麻烦也跟着来了。有许多儒

  • 标签: 孔子 科学研究 鲁国 圣人 历史学家 师表
  • 简介:阳明后学中中坚人物“二溪”(王龙溪、罗近溪)论《易》是他们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以万物一体论《易》,体现《易》心学派共同特点。龙溪以《易》证心,以《易》证良知,承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而来;近溪论《易》重生生之道,多得之于程明道。二溪论易,体现泰州、龙溪两大阳明支脉学术特征。“二溪”与易道有关修养论对文人产生了不同影响,对于思想史影响也同中有异。

  • 标签: 易学 王龙溪 罗近溪
  • 简介:2013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山东考察工作。26日,他参观孔府,并视察孔子研究院。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离京到地方视察。山东是孔孟之乡,素有“礼义之邦”美称,此次视察工作,习总书记专程去了古圣先贤孔子故里,

  • 标签: 中共中央总书记 孔子 视察工作 考察工作 国家主席 三中全会
  • 简介:坚持和而不同,构楚和谐世界,有着深厚内蕴和巨大张力,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探索、思考。人类世界,是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构成世界,和而不同则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相处进而“协和万邦”普世原则。。应该认识到,构楚和谐世界,要靠全人类共同努力,长期奋斗,应该有各国都能认同,都能遵循原则。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为责”思想理念,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总原则。

  • 标签: 和而不同 和谐世界
  • 简介:陈荣捷先生曾从儒学整体发展上把理学看作一大模式,认为从广义上可以把朱熹也看作心学,从朱熹到王阳明,亦是理学发展进程.退溪学对理学发展不仅是继承朱子,亦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传播及对阳明心学批判为中介.退溪学与阳明学大约处于同时代,面对朱子学在明初以后向着心性道德之学发展形势,及提出理论课题,他们从不同方向上发展朱子心性之学(或可从广义上称为心学).阳明学走了体用合一之路,他以"一性"消解心、物对立,将外物移至心中,以期杜绝士大夫外事物以求理“口耳之学”;而退溪学走了体用重整之路,他分析理、气,心、性,心、理之不同,在“心统性情”基础上主“性情理气分发”说,侧重理、气在性中及情中分别.退溪“四端七情”说是坚持朱子以“理”为本体路线,而对朱子心性学发展,也是对宋明理学乃至东亚儒学发展贡献.

  • 标签: 退溪 阳明 朱熹哲学 走向
  • 简介:凡四训》是明清两代具有广泛影响善书经典,至今仍有很高知名度。现在仅见藏于日本三部凡重要文献,其实就是《凡四训》祖本。1601年单刻本《省身录》,是现存凡善书著述中最早刻本,也是《凡四训》首篇“立命之学”原型;1607年单刻本《立命篇》,已具备《凡四训》雏形;1701年和刻本《阴骘录》是一部“准汉籍”,其底本为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不仅完全具备《凡四训》内容结构,而且多出了著名凡《功过格》,因此具有很重要文献价值及思想价值。

  • 标签: 袁了凡 善书 《省身录》 《立命篇》 《阴骘录》
  • 简介:<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标签: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 简介:<正>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重要内容。它是禅关键,也是禅目的。禅悟有渐悟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
  • 简介: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遗闻铁事,展现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文人 审美心理 理想人格 知识分子 文人士大夫
  • 简介:<正>人们在努力创造现代物质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心理困扰,心理健康问题显露日益严峻势态,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关于“健康”定义,而把心理健康列为“健康”除身体健康外另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工作 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 身心健康 咨询中心
  • 简介: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内涵。卢梭要回归是主动、感性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是被动、无情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 标签: “回归自然” 庄子 卢梭 自然人性 社会文明 社会契约论
  • 简介:<正>《管子》既非一人一时所作,也非一家一派之言,它是兼有战国及其后文字一部论文集。在学术思想上,它冶先秦法家、儒家、道家等诸子于一炉。它犯罪心理学思想,充分表明了其学术思想这一特点。所以,它《商君书》、《韩非子》既有共同观点,又存在着许多相异之处。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管子》书中犯罪心理学思想,我们这里以它全部篇章作为研究材料。

  • 标签: 犯罪心理学 管子 心理学思想 犯罪行为 刑罚 学术思想
  • 简介:儒家是要成德。儒家为什么要成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天命思想。“以德配天”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外在“际命”化解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认识论自然化实质上就是跟随皮亚杰发生学转向,建立先天综合判断实现过程理论。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是先验认识主体实现先天综合判断能力条件。想象力又由经验联想(再生性想象力)先验想象力(生产性想象力)所组成。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性经验性理论杂合体。虽然知性本身以及先验想象力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但两种想象力均与经验性(因而也是可实验)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先验想象力 记忆功能 心理学 先天综合判断 认知 经验性
  • 简介:12月7—8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主题为“当代语境下中国心理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年教授担纲大会主席,400多名全国各地文化心理学工作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心理理论建构、文化心理方法论、本土心理学、中庸研究与当代中国心理学发展、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冲突与民族认同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热烈讨论。

  • 标签: 跨文化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 社会心理 高峰论坛 湖北省 学会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中讨论“知识”“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理想国》。《美诺》《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中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