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的时代,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态,确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待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从容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文化自卑 文化自负 传统文化
  • 简介:公益伦理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主要以凭借自身力量和条件无法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不能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而需要社会或他人给予救助的弱势群体为关怀对象;第二,以无条件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第三,突出人道主义道德精神,主张每个人必须尊重弱势群体的道德权利;把弱势群体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供这个意志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 标签: 公益伦理 弱势群体 无条件利他主义价值观 人道主义
  • 简介:<正>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妇女倾向于寻求比她们年轻的男子作为理想配偶。这种“大妇夫”被视为一种冒险或怪现象。然而,这种奇异的结合并非世间少见。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统计,美国每年就有二百万对大妇夫的婚姻,其百分率已从1970年的

  • 标签: 婚姻观 男子 百分率 生理
  • 简介:信息伦理学作为科技哲学与伦理学的边缘学科,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行为,而且要深入研究信息的“元伦理学”问题,同时还要对信息化与传统社会现象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交叉伦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准确把握。信息伦理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从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从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 标签: 信息伦理 特点 本质
  • 简介:<正>1987年9月,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召井了“广州更新观念理论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广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较早,在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同步发展。从而,广州人的观念更新较之内地为先,并且初步形成如下特点:一、积极进取、高素质的人生价值观念。包括追求个人对社会贡献、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利益、价值与社会的命运、利益、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人生价值观念 个人价值 社会科学 社会贡献 广州人
  • 简介:“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 标签: 个体生活 功利化 物质化 科技化 道德困境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与"体"的统一。作为文化之"魂"的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的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的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道德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道德文化自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价值观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认同、积极肯定、坚定信念和切实践履。按照性质来看,道德文化自信有相对于整个人类的一般道德文化自信即类自信和相对于特定群体或个体的特殊道德文化自信即殊自信;按照主体来看,殊自信又可分为群体自信和个体自信。当下中华民族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而要确立道德文化自信,因为它是道德文化自负和道德文化自卑两极之间的中道,是中华民族消解道德文化自负、克服道德文化自卑、增强软实力创新道德文化的精神之源。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文化自信 群体 个体 中华民族
  • 简介:<正>企业伦理文化概念,是从伦理角度对企业活动的一种综合分析,它是企业实践中包含的道德精神、伦理规范、道德习俗的总和。企业实践是企业的计划、经营、生产、销售、人事、财物等活动的统一体,其中并不存在单纯的伦理活动,但企业的每一种实践方式,却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伦理观念,显现出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所崇奉的道德价值。这是我们从伦理角度研究企业的基础。

  • 标签: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 企业道德 道德习俗 环境伦理规范 道德精神 企业员工
  • 简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筑牢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遴选标准和现代转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在遴选标准的建构上,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构建由政治遴选标准、伦理遴选标准、"生态"遴选标准和"生产力"遴选标准构成的遴选标准体系。在现代转换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遴选标准 现代转换
  • 简介:当前,对普遍伦理的理解和关注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普遍伦理与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与孔子恕道之间的关系若何?这都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普遍伦理 东西文化 恕道
  • 简介: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表现为经济人假设的立论基础——“利己”与“利他”及“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功利主义与权利等形式伦理、政治正义与经济正义、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集中体现在企业这个经济主体层次上,常常与法律、政治、文化的冲突交织一处。虽然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但仍运行着社会普遍遵循的经济伦理规范。从马克思经济伦理的观点来分析,它依然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辩护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实质。

  • 标签: 西方 经济伦理思想 经济人 矛盾 企业 背景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涉及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多对范畴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这几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前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 先进文化
  • 简介:<正>最近几年,我国人民已形成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潮,同时,又非常重视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那么,文化知识对职业道德的提高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想做一些探讨。从世界范围看,在从事技术性较强因而就业时间较长的工作之前,势必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学历越高,知识越高,能

  • 标签: 职业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 职业教育 长时间 文化科学知识 学历社会
  • 简介:赢利是企业的本质规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赢利不仅是企业全部社会职能的根据,也是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得以生成的基础。竞争与协作是企业活动、企业行为的基本形式。深入把握企业经济行为的上述实质和特征,才能够对企业伦理展开真实的和深刻的分析,才可能构建企业伦理学、企业文化研究的逻辑体系。以上内容是根据湖北部分企业的伦理文化建设调研情况作出的实证分析。

  • 标签: 企业本质 企业伦理文化 企业核心价值观 现代转换
  • 简介:一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大众性之铨衡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当前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塑造正逐步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中国民族自信的体现。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现,它往往是一定的民族、国家的独特性的展现,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民族的发展变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 综合国力 民族自信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解读和梳理儒家文化,必须正视儒家文化的泛道德性.儒家道德衍射到儒家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突出表现为以德治代政治、以礼治代刑法、德本财末、文以载道及美善统一等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文化是泛道德文化.

  • 标签: 儒家文化 儒家道德 泛道德
  • 简介:<正>李奇在《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的特殊价值,这已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来说,对自己的祖国文化传统,不仅应该引以自豪,而且更应该熟悉它、掌握它、积极发掘其科学价值,从而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标签: 中国伦理 我国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 李奇 思想学说 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