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杰先生走了。我们伦理学工作者都很沉痛,都在深情地缅怀他。罗先生是我1957年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本科时的高班同学。接触中感到他待人诚恳友善、和蔼可亲,有兄长之风,也知道他博学慎思,个人藏书很多。记忆最深的还是他作为伦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在我们读大五时为我们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座。当时学校为扩充哲学本科班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我们班开设了伦理学、美学和自然辩证法讲座,这些讲座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 标签: 罗国杰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基础理论知识 大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 伦理学
  • 简介:杰先生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他肯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独特性,确立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学科地位;他廓清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他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他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基本原则来进行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而他牢记在心的是要让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 标签: 罗国杰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批判继承
  • 简介:杰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老领导。1956年人大哲学系在全国提前特招本科生,我们同时考入,成为命定的老同学。但我是高中毕业直接考入的,他是从上海市委“调干”到人大读哲学系的。早年,他在河南读完中学,在上海曾就读于同济大学法学院,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后又在上海虹口区委和市委做过多年党务工作。论年龄他比我大八岁,论经历和学识他是我的前辈和老师。他为人正派、清廉,可谓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 标签: 罗国杰 地下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 1949年 高中毕业 同济大学
  • 简介:2015年3月9日,罗杰教授与世长辞,伦理学界沉痛哀悼。罗杰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他不仅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创建者,而且是中国第一份伦理学专业期刊、中国伦理学学会会刊《道德与文明》(原名《伦理学与精神文明》)的主要发起者、创办者,并先后担任主编、编委会主任。

  • 标签: 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 罗国杰 教授 中国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 简介:西方自由主义一直存在"共识"与"共存"种传统,前者把自由主义理解成为一种最佳生活方式,认为它是人类应该最终形成的理性共识,后者则否认形成这种理性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自由主义只是一种让不同生活方式共同存在、共同繁荣的宽容。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自由主义的种传统都有部分的合理性和部分的不合理性,并且它们各自的不必要性和不可能性正好表达了对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必须把自由主义的种传统结合起来,价值层次的区分以及"够用原则"和"公域原则"的运用则是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的基本条件。对于自由主义种传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自由主义 共识 共存 结合 原则
  • 简介: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科技的重要标志,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互联网的一机一线,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一网打尽全世界"。然而,在互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互联网的过程中反而被互联网所控制和支配。

  • 标签: 科技异化 互联网 两面性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
  • 简介:在近六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罗杰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创建新中国伦理学的宏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其著作等身、卓见非凡,为伦理学从业者和学生所敬仰。在其多达数十卷的著述中,1980年在《哲学研究》第6期发表的题为《论科学技术、物质生活与道德的关系》一文,为国内学术界较早关注这一课题的力作,为奠定和开拓我国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乃至整个应用伦理学确定了基本的理论原则和规范。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道德进步 罗国杰 辩证统一 科技发展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