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必须集结凝聚一切向善的人们及力量,以祛除为害社会种种邪恶势力。具体善虽有特殊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可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善价值整合也是与时其进,在科学技术大力进步今天,各方善价值整合必须应对由科技被“恶”意使用而带来后果,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发展全球化为善价值整合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善价值整合强大推动力量。

  • 标签: 价值整合 智能时代
  • 简介: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道德生活提供普遍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作用,当然休谟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建构。正义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结果。

  • 标签: 自然的德 人为的德 理性慎思
  • 简介:行礼道,致中德。行乐道,致和德。人道主体为基于仁爱之心礼乐之道,行基于仁爱之心礼乐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谦谦君子。基于仁爱之心礼乐之道,为阳道、君子之道。礼乐相对而言,礼为阴,乐为阳。礼分阴阳,乐也分阴阳。礼乐皆蕴含阴阳之道。乾阳能够各正性命,利贞性情。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是孔子道德理想,孔子道德理想基于仁爱之心。选贤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道德之治主要手段。礼治与礼乐文化是孔子实现德治中介环节,是实现小康社会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主要途径。儒家基于仁爱之心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与主体,礼乐文化贯穿于道统、学统、宗统、政统之中。以礼治为主体、以德治为理想、以法治为底线综合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政治化最大特色。

  • 标签: 礼乐文化 中和之德 礼治 德治
  • 简介: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思想先锋,他“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理由批评儒家“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思考,不仅他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矛盾,而且他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 标签: 胡适 无后主义 非孝 不朽
  • 简介: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本体论上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伦理关系:'直言'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 标签: 福柯 直言 自我 他人 伦理
  • 简介:市民社会正义是一种底线道德权利要求,旨在确保社会成员互不伤害,达到互利共赢目的。马克思从互利、自主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批判。从互利来看,市民社会生产领域呈现是资本财富增值与工人阶级贫困,权利与权利相对抗;从自主来看,人与人关系通过商品等物形式中介发生关系,这一关系呈现为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规律,物支配人;从自我实现来看,工人在生产领域屈从于资本强力,受到必然时间限制,劳动成为谋生手段,人自我实现理想成为梦幻。在马克思这里,市民社会正义问题不再单纯是个体道德问题,本质上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交织问题,是与共同体命运相关问题,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正义 互利 自主 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