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伦理体现着国家、社会、个人在不同层面上的价值追求,规范着社会空间的秩序。在从传统礼俗社会的德性伦理转向为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制度伦理的过程中,需要把对伦理主体的内规性要求与外规性约束结合起来,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伦理之基的稳定作用;深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伦理之魂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传统伦理精髓,加强伦理之根的固本作用;不断建立完善伦理制度,强化伦理秩序刚性标准;广泛选树先进道德榜样,彰显伦理示范效仿作用;营造诚信友善和谐向上的伦理氛围,从而规范并重建社会空间伦理秩序、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 标签: 社会空间 伦理秩序 伦理道德 制度伦理
  • 简介: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的分析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法治秩序观与德治秩序观是两种理想型秩序观,分析各自的社会基础、正义观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的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关于亚洲价值观的争论不是纯学术之争。亚洲价值观不是所有亚洲人和亚洲国家一致认同的价值观,而是起源于亚洲的并且可能对亚洲的未来发展有益的价值观。亚洲人的需要就是亚洲价值观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以国家为本的亚洲价值观是否已经完成了由传统身份制国家观向现代契约论国家观的转变;亚洲价值观中,与威权主义的肯定的国家观相反相成的,无政府主义的否定的价值观的强大作用力,是否被我们认识;在儒家传统伦理所维护的"三纲"秩序被打破以后,我们能否建立不同于"丛林法则"的"园林法则"伦理新秩序。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亚洲价值观才能成为亚洲发展的未来价值目标,反之则可能成为亚洲发展的障碍。

  • 标签: 亚洲价值观 国家观 伦理秩序 园林法则
  • 简介: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的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的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流动的急剧变化,新旧秩序的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高度关注,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和谐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制度理性
  • 简介: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道德秩序是如何可能呢?本文以先秦儒家的努力来尝试回答此问题:从先秦儒家对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的认识,道德秩序的建构所应对的"欲"、"恶"的基本焦虑,以及传统道德秩序的"仁"-"礼"运行模式等方面来见证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有一个自觉努力的建构的过程.

  • 标签: 日常生活世界 道德秩序 儒家 基本焦虑
  • 简介:中国古代对政治合法性的反思首先寄托于天命。夏商时期的天命是君主与天帝的契约,臣民只能承受命定的秩序。周公斩断天帝与君主的血缘联系,以德行来判断天命所归,实现天命不常与恒常的统一,而天命又只能通过民意得以反映,从而在天、君、民之间形成环形三角交互结构。周公试图用此在经验把握普遍必然,以现实参验的方法理解天、君、民、德等概念及天命唯德等命题,最终使理想政治只能寄托于“先王有德”的绝对,从而变成对现实等级制度的摹写。

  • 标签: 周公 天命 秩序 公共生活
  • 简介:墨子的政治伦理是先秦思想界的一种独特存在。他从自然哲学入手,最后又回到自然哲学。这是先秦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天志”和“明鬼”为自然哲学基础;以泛道德主义“兼爱”和“非攻”为社会道德规范;以“尚贤”和“尚同”为政治伦理制度保障原则。墨子的政治伦理一直强调无差别、无等级的功利主义,没有实现个体道德价值的突破,也没有实现政治伦理的超越,最终走向了式微和衰落。

  • 标签: 墨子 政治伦理 自然意志 伦理秩序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先秦儒家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之职业分工,四者之间的序列层次表征了一种以等级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模式。先秦儒家以“四民”职分之等级分殊作为这种秩序模式的内在价值支撑,这就使“四民”说具有了浓重的政治伦理意蕴。“四民”之伦理分殊中隐含了一条共同的伦理义务:“尽分守职”,对这一伦理义务的认同与遵奉不但可以使“四民”之伦理殊分殊得以强化,更可进一步对政治秩序构建达成支持。

  • 标签: 先秦儒家 “四民” 政治伦理 职业分层 伦理分殊秩序构建
  • 简介:经济德性不是经济和德性或经济和道德之间的简单、机械的相加,经济和德性或经济和道德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社会现象的两个方面。经济是人之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它必然蕴含着生产责任意识、经营境界、经济行为规范和经济品质等德性内涵。而且,这些德性有着其他经济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 标签: 经济德性 经济 德性 道德
  • 简介:《手稿》是一部经济道德内涵丰富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对这部著作作经济道德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手稿》进行了经济道德解读:一是经济事实与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的价值分析;二是异化劳动导致劳动关系的非理性化;三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道德缺损;四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悖论。

  • 标签: 《手稿》 经济道德 解读
  • 简介: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信息网络所赋予的新的特点,同时又蕴藏着特定的道德内涵.从网络经济的特征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中所蕴藏的"以人为本"、"服务顾客"的道德取向;合作双赢、利益共享的伦理理念;公正平等、和谐共处的价值导向;开放自由、共同发展的伦理方向.

  • 标签: 网络经济 特征 伦理意蕴 道德内涵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经济伦理学道德建设。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这两个层面上,实现构想一种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相结合、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结合的经济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经济伦理保障。

  • 标签: 经济伦理道德 市场经济 适应 超越
  • 简介:论市场经济道德王正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迫切需要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一、市场经济道德是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每一种经济体制都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体制...

  • 标签: 市场经济道德 市场经济条件 道德原则 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活动 诚实守信
  • 简介:讨论效率的经济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伦理的工具价值,而应当将伦理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者结合起来.伦理本身也是一种效率,同样是企业值得欲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一种综合效率的提升.

  • 标签: 效率 综合效率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 简介:布坎南打通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壁垒的依据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人性的同一性规定、协商正义的博弈论与“不确定性之幕”的伦理价值。文章在围绕这一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评论。

  • 标签: 个人主义 伦理 路径
  • 简介:本文通过辨析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含义、韦伯对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韦伯命题"等,说明中国经济伦理学界对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是有欠缺的,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相关文本的理解思路不恰当;其二,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错位与类比的错位。这些理解上的欠缺,对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对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不当,导致研究方式的偏颇,从而未能抓住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重心。

  • 标签: 韦伯 经济伦理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 影响
  • 简介:会计伦理作为决定会计人员行为的一种主要力量,是可以在预防经济腐败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的。经济腐败,需要财务造假的配合,会计伦理缺失引起会计行为异化,会计行为异化又导致经济腐败。文章首先对预防经济腐败的会计手段进行了阐述,进而指出了运用会计手段预防经济腐败乏力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伦理缺失,最后在分析会计伦理在预防经济腐败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会计伦理环境、构建会计伦理制度等预防经济腐败的措施。

  • 标签: 经济腐败 会计伦理 会计行为 伦理考核与评价
  • 简介:习近平治国理政有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想代表着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不同维度的内容,其经济伦理理想意蕴丰富而深刻。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梦” 经济伦理 意蕴
  • 简介: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始终把伦理道德现象建立在对民众生计的考察和认识上,认为民生问题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社会伦理道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主张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道德标准,在调节个人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强调以自我牺牲、“替众人来服务”为准则。强调权利平等就是民权、民族实现;民权、民族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为人类要求得道德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互助”为原则,减少兽性,发展人性,造就高尚的人格。

  • 标签: 孙中山 经济伦理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