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四、职业信誉职业信誉是包含着职业信用和职业名誉双重概念的职业道德范畴,它是调整职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体现出社会承认一个行业过去职业活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它影响着该行业在以后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构成职业信誉范畴的职业信用和名誉,乃是一定行业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职业义务而取得的社会信任的一种肯定的社会舆论。就其是一种舆论形式而言,它与职业荣誉范畴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对该行业的社会价值的客观评价(褒奖)。但二者又有区别,即职业荣誉范畴注重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视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光荣的。而职业信誉则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各种职业成绩、信用、威望上,也就是,它更注重各种职业的社会价

  • 标签: 职业尊严 职业信誉 职业道德 从业人员 基本范畴 职业关系
  • 简介:<正>我国的审计事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需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于是,80年代初期国家在各级政府设立了审计机关。此后不久,单位或部门的内部审计、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社会审计组织等都相继建立起来。国家审计(或称政府审计)、单位或部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三者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

  • 标签: 审计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 审计事业 审计行业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社会审计组织
  • 简介:论铁路职业道德教育李连三一、铁路路风问题引起的反思铁路路风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从80年代初开始时。与此同时,铁路部门便开始了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而又步履艰难的战斗历程。整顿路风,最初是整“两野”,即野蛮装卸和野蛮待客;继而是整“两私”,即以车...

  • 标签: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建设 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职业道德规范 铁路职工
  • 简介:<正>最近几年,我国人民已形成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潮,同时,又非常重视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那么,文化知识对职业道德的提高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想做一些探讨。从世界范围看,在从事技术性较强因而就业时间较长的工作之前,势必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学历越高,知识越高,能

  • 标签: 职业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 职业教育 长时间 文化科学知识 学历社会
  • 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 标签: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建设 主体化 职业道德品质 行为主体 职业道德教育
  • 简介:<正>美国舆论研究公司(OpinionResearchCorporation)每两年进行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从事下列工作的人的道德行为是优秀、好、一般、不好,还是不予评论?下表是近几次调查的结果:

  • 标签: 道德行为 民意调查 道德评价 舆论 评论 职业
  • 简介:<正>几年来,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同学的交往、谈心,看到这些有志于献身祖国美术事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造型艺术专业的。他们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为美术专门人才,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苦练绘画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着为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美术人才的目标迈进。

  • 标签: 美术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美术人才 大学生 造型艺术 祖国
  • 简介:先秦儒家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之职业分工,四者之间的序列层次表征了一种以等级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模式。先秦儒家以“四民”职分之等级分殊作为这种秩序模式的内在价值支撑,这就使“四民”说具有了浓重的政治伦理意蕴。“四民”之伦理分殊中隐含了一条共同的伦理义务:“尽分守职”,对这一伦理义务的认同与遵奉不但可以使“四民”之伦理殊分殊得以强化,更可进一步对政治秩序构建达成支持。

  • 标签: 先秦儒家 “四民” 政治伦理 职业分层 伦理分殊秩序构建
  • 简介:海德格尔后期对风靡全球的技术所引发的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并且写下《技术的追问》一文。在该文中,海德格尔运用现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对技术做了一系列追问,得出"技术就是一种解蔽方式"的结论,并且认为这一解释对现代技术同样适用,只是现代技术是一种带有促逼意味的解蔽方式。他把这种促逼意味的解蔽的集合称为座架。在他看来,在技术时代,人的处境堪忧,和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这一切后果都是技术带来的,所以,海德格尔警示人们要打开自己的视域,从技术的框架中摆脱出来。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 追问
  • 简介:增强人类一直是前技术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哲学和现代性谋划的梦想。后技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增强的技术展现(特别是NBIC的汇聚)有如"脱缰之马"。"技术激进主义/技术保守主义"之争表明,人类增强技术在其前沿性技术展现中使今日之人面临"技术之后-伦理之前"的困境。生命伦理的反思在关乎人性的改良、医学功能的转移、技术的逾越性、公正的有限性四大生命伦理挑战时,呈现出"未决事项"的特征。寻求一种"允许的伦理"而不是一种"禁止的伦理",是人类增强技术面对生命伦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

  • 标签: 人类增强技术 技术之后 伦理之前 NBIC汇聚技术
  • 简介:当代生殖技术对女性的尊严可能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可能提升女性的尊严,另一方面也可能贬损女性的尊严.女性惟有摆脱父权制文化给定的女性形象,重构女性主体性,赢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维护自己的女性尊严.也就是说女人只有首先被当做人来尊重,然后才可能被当做女人来尊重.惟其如此,生殖技术对于女人才是福音,否则它会成为女人的梦魇.

  • 标签: 生殖技术 人的尊严 女人的尊严
  • 简介:人类对于由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不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也应该负有实践上的责任。为了能够有道德地生活与行动,亟需推进增强技术实践应用的伦理研究与探讨。因而为了能够更加具体且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把抽象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原则进行具体化,从而能够较好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本文将要涉及到允许原则、宽容原则以及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三个应用原则。

  • 标签: 人体增强技术 允许原则 宽容原则 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
  • 简介: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奢侈消费重心的转移、奢侈消费权利的再分配和奢侈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大众的消费伦理意识。应当从技术创新角度审视现代技术与奢侈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要防止消费行为脱离伦理规约,避免奢侈消费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和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 标签: 现代技术 奢侈 消费 伦理
  • 简介:NBIC会聚技术是主导21世纪技术革命的新兴技术群,将掀开人类技术发展历史新篇章,产生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会聚技术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正在掀开"潘多拉之盒"。会聚技术发展将逐步改造人类的遗传物质与精神世界,最终变人类自身的自然进化为完全的人工进化,进而颠覆传统自然生命神圣伦理观;会聚技术将在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上撼动传统道德谱系,引发道德秩序混乱。因而,在发展会聚技术的开端就应当特别关注相应的社会问题,及早开展与研发同步的相关问题研究,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一套法律、伦理、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去调控会聚技术的发展,并依据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构建不同的规约手段和规约机制。

  • 标签: 会聚技术 伦理难题 伦理规约机制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的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的:它们涉及科学研究的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的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的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的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的、坏的或中性的。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的评价与社会价值的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
  • 简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霍克海默开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批判先河。而《启蒙辩证法》无疑是他批判理论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启蒙理性转变成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带来一系列技术的异化和人性的丧失进行深刻的批判,为反思现代文明,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世界提供了思路。

  • 标签: 启蒙 技术 理性 批判 异化
  • 简介:技术主义流行于20世纪的工业社会之中,成为支配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知识就是力量”的技术主义知识立论,在学理层面上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技术意志取代人的自由意志,在伦理层面上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社会生产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标准化和科层制,在操作层面上颠覆了人的道德责任;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拒斥了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 标签: 技术意志 标准化 科层制 道德责任
  • 简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又以系统的技术整体论超越了技术决定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中实现的.在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置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融通了两者的关系.

  • 标签: 科学技术 伦理维度 制度批判 人类实践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端。马克思不囿于流行的工具主义对其技术价值观的桎梏,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技术即社会生活中的技术现象当中,把对技术的思考寄寓于对机器、工业、劳动等现象的考察。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始终与人的问题相结合,强调技术实践,阐明了人的异化必然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也是劳动异化所带来的人同人相异化。技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发展中人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异化劳动 技术中性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