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良心是伦理学范畴,它讨论个人在道德上进行自我监督的问题。良心是人独立地为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遵从这些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的能力。在古希腊神话中,良心以诅咒、复仇和惩罚女神爱伦尼的形象虚构地表现出来,她追究并惩治罪犯,而对于忏悔者则是宽容的。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中首先提出了个人良心的问题。认为人的自我认识

  • 标签: 心法 忏悔者 人的自我认识 伦理学范畴 种内 爱伦
  • 简介:从明末清初到近代的几百年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动导致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与商伦理精神发生直接冲突。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商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的差序梯级形态,推动商逐渐形成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具有江南地方文化特征,兼收并蓄、融合并包的完整的商伦理体系。

  • 标签: 差序格局 儒家经济伦理 苏商精神
  • 简介:<正>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一书,以其透彻的实例、深邃的观察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家庭伦理的思想,给我们以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他提倡家庭中爱的启蒙和教育,坚决反对对人的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他断定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个性,对人漠不关心会使心灵日趋空虚,必然导致道德堕落。在他的字里行间里,处处闪耀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赞颂,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巨大感化力量。他真挚地认为人的原则就是要以人的眼光来看待人,而心灵的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伦理思想 家庭教育 家庭成员 人道主义 心灵
  • 简介:微博暴力植根于三个生性逻辑:在制度层面,微博带来的话语权释放未能受到权威的有效限制导致了权力的僭越;在行为层面,主体独立性受到削弱甚至迷失在微博空间;在环境层面,私人空间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私人化两种趋势共同催化了暴力行为。从过程上看,微博暴力大致经历了群体极化导致集体非理性、暴力行为出现在网络与现实空间以及公共议题迅速转移和集体责任逃避三个阶段。关于微博暴力的伦理矫治应当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由与责任、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尤其突出主体的自律。

  • 标签: 微博暴力 权力僭越 主体迷失 群体极化 自律
  • 简介: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 标签: 道德批判 经济批判 生成性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 内生逻辑 当代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