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布德不仅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雕塑教育家,贾科梅蒂、穆希娜等世界级的雕塑大师都曾受教于他,他有着自己完整的教学理念和对艺术独特的认知。艺术的真实性、构造与布局、侧面与体积这三个角度可以体现出布德的艺术理念和雕塑教学理论。

  • 标签: 布德尔 雕塑教学 真实性 构造 布局 侧面
  • 简介:博纳的绘画作品观照了时代和风格的演变,将许多复杂的思辨静静诉诸于笔端。色彩成为他精心选择的语言。他设色零碎、反复涂抹,效果却光怪陆离,把色彩的和谐性、对比性、音乐性、神秘性发挥到极致,由此构成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

  • 标签: 博纳尔 色彩 世界 静观 绘画作品 和谐性
  • 简介:海德格反对传统艺术哲学通过形而上学来把握艺术,认为艺术哲学应迈入“思”的视域,通过“思”来重新为艺术奠基。通过对海德格艺术哲学核心概念——真理、世界、大地、美、诗的剖析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艺术哲学思想。海德格的真我观是以脱离“孤独”,超越“沉沦”,先行到死为其特征的。海德格的艺术哲学对“存在”的本体论的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以及其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的阐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艺术哲学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哲学思想 “存在” “思”
  • 简介:翻开西方艺术史册,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洛可可到19世纪新古典主义,人体画占据了大部分的篇章。自17世纪,随着风景画与静物画的独立和绘画门类的逐渐丰富,人体画依然是荣耀画家成就的证明。甚至到抛弃了古典艺术法则的现代艺术时期,人体艺术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佩斯坦作为照相写实主义流派的一员,以写实人体画著称,他的作品看似是向古典艺术的回归,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反叛,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现代主义思潮风格的形成与奠定打下烙印。

  • 标签: 人体画 佩尔斯坦 古典绘画 反叛
  • 简介:2008年魏德圣首次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引起大家对台湾新的导演的关注,其中同一阶段的女性导演也凭借她们的优秀作品,进入关注的视野。"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导演所面临的困惑,也决定着她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或许对于每位导演而言,她们都有各自的取舍,但这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她们个人风格的形成与体现。

  • 标签: 台湾电影 新生代女性导演 艺术与商业 平衡
  • 简介:未来主义是意大利近代极富有影响力的艺术思潮之一。通过对1936年到1938年间阿韦托·马斯特安尼设计的四张航空招生海报图像进行研究,回顾了意大利未来主义与航空业同期发展的黄金时代,论述了海报作者如何运用金属元素、强烈的色彩对比、仰视化构图等视觉形式和具有强大隐喻性图形符号——老鹰、鹰帜,共同把未来主义风格和民族意识呈现于海报之中。这四张海报是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在设计领域的图像历史,是进一步了解未来主义历史的证据。

  • 标签: 未来主义 海报设计 阿尔韦托·马斯特安尼
  • 简介:一种审美思潮的出现,都是某种社会意识的折射与反映。20世纪的乡土文学、历史小说、文化散文都弥漫着一种怀旧情绪。这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科技文明的转型期的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文化现象。

  • 标签: 《曾国藩》 民族传统文化 余秋雨 20世纪 90年代 乡土文学
  • 简介:随着“新都市电影”和“新国产大片”等一系列讨论的兴起,关于第六导演的话题失去了其巅峰时期的热度。贾樟柯是中国第六电影导演中的领军人物,在“第六”的指称渐渐消解的过程中,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叙事风格和影像表达。2015年底《山河故人》的落幕,宛若“第六”的休止符。从最初的“夹缝求生”到“浮出地面”的鲜花掌声,“第六”伴随着国家的历史转型书写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 标签: 中国电影 第六代导演 贾樟柯 《山河故人》
  •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阿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崭新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杜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来探索这些散裂,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其所谓的“想象世界”的基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的条件,即全球文化流动发生在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媒体景观以及意识形态景观之间日益扩大的散裂中,同时也通过这些散裂而进行。

  • 标签: 文化流动 文化维度 案例分析 鄂尔多斯 意识形态 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