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9 个结果
  • 简介:杨文会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正好处在中国近代佛教思想演变承前启后的位置上。从他的思想理念和兴佛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佛教以融合见长的优秀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启蒙了中国佛教的革新运动,无论在佛教观念上,还是在佛学研究上,乃至佛教制度上,都引起了后世佛教的深刻而巨大的改变。在他的学生中最为杰出者,僧界有太虚法师,居士有欧阳竞无。透过杨文会及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的不懈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演奏了一曲曲凿古通今,海纳百川,从中国佛教复兴而走向世界弘化的壮丽雄歌。

  • 标签: 杨文会 祗洹精舍 中国近代佛教 宗派佛教 融合佛教
  • 简介:深刻的反思改革的龟鉴──读《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陈兵佛教入华近二千年间,前一千九百年,虽然路途漫长,但都是跋涉于超稳定的封建社会,步履较为平稳,节奏相当缓慢。近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衰老的佛教紧追时代步伐快步向前,短短时间内,所历崎岖坎坷,所...

  • 标签: 中国近代化 中国佛教 近代佛教 宗教社会学 禁欲主义 社会变革
  • 简介:国内外许多人士都认为近代中国没有了真正的禅佛教。这种观点的始作俑者和重要传播者是20世纪在国际佛教舞台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禅宗大师铃木大拙博士。本文正是针对这种观点,分别从近代中国禅寺的功课和法脉、禅门的诸法观念、念佛观念以及禅堂生活制度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的禅佛教在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禅佛教的一些优良传统,自觉吸收近代新型的社会文化观念,不断改革和奋起,不仅继续保持了独立自主的宗门形象,而且革除了许多宗门积习和时弊,树立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宗门风范,成为中国佛教近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适应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调整自己的生存形象的某种特点

  • 标签: 近代中国 中国佛教 净土宗 中国禅 中国近代 禅宗
  • 简介:近代中国外交史以及基督教传教史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华的保教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代中国的历次教案与保教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内部本地化进程的迟缓与保教权也有一定的关联。由于保教权将教会置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政治的构架之内,因此,中国社会各阶层以及教会内部各类人士对保教权也有过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 保教权 法国 意大利
  • 简介:近代中国佛教女众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佛教女性研究的一个盲点。本文着重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和佛教文化复兴运动入手来探讨近代中国佛教的女性观念,阐述了近代中国佛教积极调适近代女权思想、从而开掘佛教的男女平等精神、合理阐释佛典中的某些贬责女性的言论、强调佛教女众受教育权的重要性以及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的关系等,并具体分析了中国佛教女性观念近代转变的困境。

  • 标签: 中国佛教 男女平等 近代佛教 女性观念 受教育权 女权观
  • 简介:中国近代史上,佛教对社会生活继续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基督教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迅猛异常,在相当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女性占了很大比重,且就信仰而言,比男性尤笃。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就佛教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女性中的传播发展、信徒的构成及对信徒的培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做了初步对比研究,以求揭示佛教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女性中传播的特征。

  • 标签: 基督教 佛教 中国女性 中国妇女 基督新教 天主教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一般认为是从维新变法开始的,其最为直接的象征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之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能够起到挽狂澜于既倒之效。事实反倒是,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威胁、打击之下,轰然崩溃以至最终倒塌。在中华民族面临如此深刻的危机面前。

  • 标签: 佛教制度 中国 三佛主义 社会环境 寺院制度
  • 简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派,传说为菩提达摩所创立,以慧能的《六祖坛经》为代表经典。它以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修习,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

  • 标签: 禅宗 不立文字 菩提达摩 慧能 中国佛教 《六祖坛经》
  • 简介:近代天主教在我国东南地区发展很快,主要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款迫使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另有“耶稣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自后有传教者来至中国,一体保护”的规定。此后,西方各国纷纷效尤,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都加上有关传教的特权。

  • 标签: 天主教 东南地区 宗教研究 宗教信仰 传教事业
  • 简介: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团体及传教士在华的医疗活动与基督教慈善精神、传教活动以及社会改良的关系。认为治病救人效法了耶稣基督生前的济世善举,既是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有利民生的慈善事业。教会举办医疗的主要目的本是以治病施药为手段,吸引中国百姓信仰基督教,但在客观上却缓解了乡村和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推动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 标签: 近代 基督教 医疗事业
  • 简介:近代中国学者崇尚“经世致用”、以求有功于救国济世一样,近代的宗教活动者也带有应和时世之需的特征,这与过去避世、远离政治的面貌有所不同。当时佛教界由杨文会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得到了信众的广泛响应。道教界也有“生活道教”观念的提出,也是从某种角度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世界观的表现。中国近代宗教的上述新贡献,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中国 宗教精神 伦理道德 民族文化
  • 简介: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在唐代,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处,故义称旃檀林。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寺制度,故亦称丛林。

  • 标签: 近代 丛林制度 禅修 管理制度 寺院 机构设置
  • 简介:中世纪基督教从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前提。这是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做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贡献,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 标签: 基督教 教义 自然秩序 辩证法 感觉经验 信仰
  • 简介:王姊妹是学设计的,前不久送来了一些设计小品,令我眼睛一亮.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事物的感觉.认知,也就是说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表现也不例外.

  • 标签: 中国 基督教 艺术设计 宗教信仰 审美需求
  • 简介:一、中国圣诗简史:1.唐朝景教圣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颂赞诗歌的传统。早于周朝时,就有"风、雅、颂"三类诗歌,而"颂"即体现中国古人注重诗歌在崇拜中对君王、祖先及神灵祭拜的作用,虽中国古人并非明确地认可颂赞的对象,但却有崇拜诗歌的史实。中国基督教新教的传播虽较明显地体现于1807年马礼逊(RobertMorrison)的传扬,但根据在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原始文献资料——《景教三威蒙度赞》及《大秦景教大

  • 标签: 诗歌 本色化 基督教新教 简论 中国传统 景教
  • 简介: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 标签: 中国景教 玄宗 百城 灭佛 朝时 以弗所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像上海、广东、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对发展本地旅游业作出重要指示,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据国家旅游局的一些数据统计:200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1%。其中:城镇居民3.85亿人次,农村居民4.93亿人次。全国国内

  • 标签: 中国旅游 旅游业 入境旅游人数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旅游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