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房子修得新又新,唱支歌曲谢党恩,党的干部体民情,四在农家来指引,公路修到罗家寨,青山挂起银飘带…………”这是一首“四在农家”创建后。苗族同胞自编自唱谢党恩的苗歌。

  • 标签: 新农村 中国共产党 党建工作 产业经济
  • 简介:本文在前贤既有的基础之上对“重唯识观”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它与唯识宗修行位理论之间是何种关系,认为窥基的“重唯识观”与修行位之间存在着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重唯识观”是中国特色的位修行理论。

  • 标签: 窥基 五重唯识观 修行五位
  • 简介:代佛教通常是指朱晃开平元年(907年)至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为止的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个朝代的佛教。而台山的代佛教史,则是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割据河东(今山西),至宋太宗赵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的八十六年间的一段佛教历史。这是因为其间山西省台地区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台县志》说:《代史·职方》考,代州,唐、晋、

  • 标签: 佛教史 唐僖宗 《华严经》 华严经 文殊 后唐庄宗
  • 简介:海啸啊请你掀开无常的面纱印度洋洋底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日已达到六万,这一突如其来的天灾更让人感受到了世事人生的无常,尚且安稳生存的我等众生为什么还不努力修行呢?

  • 标签: 中国 佛教 教义 修行
  • 简介:位于太行山东部,佛教圣地台山脚下,东与河北省接壤,南与山西省盂县为邻。海拔在1010—1910.8米之间。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包括龙池(山水·神秘龙池)、白羊(山石·自然景观)、陡寺(寺庙·佛教文化)、莲花池(山花·黄花、金莲花)四部分。景区总面积167平方公里。

  • 标签: 风景区 五台山 五龙 佛教圣地 自然景观 佛教文化
  • 简介:台山,以是由座如垒似台的山峰组成,故名。这座山峰,微妙神奇,气象万千,钟灵毓秀,美不胜收。早在蒙宪宗七年(1257)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祖八思巴(1235--1280)就遵照忽必烈大王之命,前来台山向文殊菩萨祈愿时就住在西天寺。他为解脱之法幢矗立并保佑众生,于是年7月20日写下了《赞颂文殊菩萨——珍宝之鬟》的诗歌。其日:

  • 标签: 风光 文殊菩萨 藏传佛教 五台山 忽必烈 八思巴
  • 简介:一切众生无始来今由惑造业,因业感报,惑、业、报三,如恶叉聚,起则俱起,互为由藉。所造恶业,无量无边,牵引有情,流转六道。《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今虽觉悟,归向佛法,苟不忏除过去现在恶业罪障,则凡所修持,辄多障缘,曷克成就道业,故须忏悔业障也。

  • 标签: 天台智者大师 中国 佛教研究 台宗
  • 简介:一在小区单元楼下的草地上,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槐树,长势喜人。记得刚住进这个小区的时候,它还是一棵小树,默默无闻,不被人注意;而今已与六层楼等高,每逢盛夏,浓荫蔽日。清晨,推开窗户,一阵淡淡的清香便随着微风飘进屋里。哦!又是槐花飘香时,忍不住贪婪地吸几口,清润香甜。举目望去,挂在枝头的一串串槐花,迎着朝阳,笑意盈盈随风舞。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1956年3月,吴耀宗先生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报告》,对第一次全国会议以后一年半来的工作作了回顾,并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教会的"三大见证"、"十任务"。今年是"三大见证""十任务"提出四十周年,神学研究室举办主题为"中国教会的见证与任务"的研讨会以作纪念,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今天中国教会当有怎样的见证?今天中国教会的任务是什么?与四十年前相比又有

  • 标签: 国教会 爱国运动 见证 任务 四十年 中国基督教
  • 简介:道教祖师讲道,阐教的目的,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同登仙界,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贵于依教奉行,依戒力行,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也可以不信,但离不开道的范畴.云:"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戒"清规,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

  • 标签: 道教 《道德经》 老子 生死 天地 教徒
  • 简介:台山是一座宝山。单从植物资源看,这里“嘉木森森,千峦弥布”,“虽寒风劲冽”,“积雪夏飞”,却是“瑞草争芳”,“名花竞发”(《清凉山志》),野生植物数百种,大部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中的中草药长松,就是一种灵药。长松,因其叶如松针,功可长生寿年而得名。别名仙茆、海松。其科属尚未确

  • 标签: 清凉山志 五台 长松 古清凉传 瑞草 野生植物
  • 简介: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众”、“聚”、“受阴”、“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蕴”。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