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在民族主义压力下,华西协合大学开始向政府立案,以期获得社会认可。由于南、北政府都颁行了立案法规,鉴于其时四川所处的特殊处境,华西协合大学决定率先得到四川地方当局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协合大学在1926、1927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满足立案要求,并于1927年底在省教育厅获准立案。华西协合大学的立案过程清晰展现了华大在具体的地方处境中对立案这一“国家”规定的地方响应。同时,它也为20年代“国家政治”在“地方”的运作实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 标签: 华西协合大学 收回教育权运动 民族主义
  • 简介: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亦是中国西部第一座博物馆,在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华西传教士运动的产物,由戴谦和1914年创办于华西协合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大学教育和公众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开创时期(1914-1932),戴谦和联合华西各差会传教士积极开拓进取,为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时期(1932-1941),葛维汉秉承科学理念,形成按学科分类陈列展示的思路,规划出博物馆未来走向。他致力于扩大博物馆事务,在中外学术机构及中外教内外人士的支持下,博物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 标签: 传教士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戴谦和 葛维汉
  • 简介:“巴扎”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为“集市”。如果你到了新疆随处都可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巴扎。但在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上海的常德路上,也有一个巴扎。熟悉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沪西清真寺就在这里。可以说,这个“巴扎”与沪西清真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大都市 维吾尔语 清真寺
  • 简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提起阿拉伯半岛,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那星星点点的绿洲,还有头顶方巾放牧着驼、羊的贝都因人。的确,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他们都是以游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成群的驼、羊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同时,又是他们财富与地位的象征。阿拉伯半岛干旱、炎热、少雨的恶劣气候条件,铸就了贝都因人勤劳、勇敢、慷慨、好客的性格。随着阿拉伯半岛石油资源的开发,为阿拉伯半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必然影响和改变贝都因人原有的生活方式。现今,绝大多数的贝都因人,都已逐步放弃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而定居于城市。他们在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绿洲。

  • 标签: 贝都因人 阿拉伯半岛 现代化建设 游牧生活 游记
  • 简介: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立项项目,历时两年完成。书中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上海玉佛寺在文化、教育、学术事业、寺庙制度建设、对外交往活动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贯穿着一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主线,反映了玉佛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走“人间佛教”道路的过程。作者强调,以上海玉佛寺的都市佛教发展形态,来讨论佛教寺庙的制度变迁及其组织形态,进而研究玉佛寺及其组织形态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伦理功能,对都市宗教作为现代都市社会组织,

  • 标签: “人间佛教” 都市发展 玉佛寺 上海 改革开放三十年 佛教文化
  • 简介:“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诗,现如今已成为了不少图书馆宣传资料中必备的内容。

  • 标签: 图书馆 读书 都市 分馆 佛学 杭州
  • 简介:基督教传教士对当地社会的研究是近代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传教士早期的研究为华西教区和基督教文字机构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布道领域、文字机构的开拓,亦推动华西反鸦片、反缠足社会改良运动,以及“以拓展教区、发展传教士人类学为目的”的华西边疆研究。这种“互动”较充分展现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以及近代科学之间互相渗透变化的内在理路。本文以学界较少关注的华英书局为对象,因应“互动”转移,重新构建加拿大差会在华西传教和社会活动场景。

  • 标签: 传教士 华西研究 华英书局 社会改良传教士人类学
  • 简介:陈建明教授的新著《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13年出版)是一部研究近代基督教(新教)在中国华西地区的“文字事工”即文字出版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通过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基督教在华西地区开展文字事工的目的、兴起和发展、出版机构的建立与运作、出版物的内容和发行模式,从而对该区域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问题、特点和社会影响做出了认真而客观的分析评价。

  • 标签: 基督教文化 文字 近代 区域传播 中国 力作
  • 简介:都市寺院能够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特殊摇篮”。为此,都市寺院应当坚守弘扬正法之本份,以身作则,促使广大佛教徒积极成为履行国家公民神圣职责的先进代表。都市寺院可以成为“社会慈善活动的策源地”。都市寺院应当尽力关注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开源节流,争取成为回报社会众生的楷模。都市寺院应该成为“佛教和谐发展的主力军”。都市寺院应当自觉的承担佛教界团结互助的责任,公平合理,推动佛教界不同生存环境下也能够协调发展。

  • 标签: 佛教都市寺院和谐社会路径
  • 简介:场景转换与移民信仰表达形式的变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制度空间直接影响信仰场景的都市化(或称复制)程度,进而影响信仰行为的结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缺失导致了两个后果:部分公共性仪式向迁出地转移;都市流动僧人的大量存在及都市公共仪式的私密化。而宗教行为是信仰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场景变化对都市藏族移民日常宗教仪式和特殊仪式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认为,都市藏族移民的宗教行为正在经历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

  • 标签: 藏族移民 场景改变 分化重组
  • 简介:在2011年、即将结束之际,《佛教文化》杂志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一组小人物教事的“温暖剪影”,他们有的是今年袭志专题报道人物的后续追踪,有的是最近专题独瘃采访的故事,虽然他仇来自不同的地方,并不全有佛教信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善良慈悲之心,给人们带来温暖。

  • 标签: 专题报道 特稿 《佛教文化》 佛教信仰 小人物 温暖
  • 简介:上海玉佛寺是一个仅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典型的都市寺院,在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由十一任方丈的共同努力,在历次时代变换和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始终处于沪上名刹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代佛教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方丈始终坚持把“弘法与修持并重,素质与形象共进”作为寺庙发展的理念,坚持了与时代同步,为社会服务的方针。

  • 标签: 现代化都市 社会形势 玉佛寺 佛教史 实践探索 当代
  • 简介: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 标签: 法鼓山 佛教社会福利 法布施 人间佛教 僧俗互动
  • 简介:本刊讯10月19日.浙江宁波七塔禅寺隆重举行建寺1150周年庆典。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浙江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天童寺退居方丈广修法师.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本性法师,

  • 标签: 周年庆典 七塔禅寺 和谐社会 宁波 佛教协会 戒忍法师
  • 简介:2008年10月19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宁波七塔禅寺法幡高悬,人天共庆.省、市、区各级部门领导与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护法檀越2千余人,在这里隆重举行"七塔禅寺开山建寺1150周年暨图书馆、禅学堂、素斋馆奠基仪式"的活动.

  • 标签: 和谐社会学术 塔禅寺 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