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乡下的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子,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儿子则讨厌枯燥乏味而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

  • 标签: 佛教 宗教思想 宗教文化 孝义
  • 简介:1993年9月6日上午,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的南普陀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在本院17名学僧组成的佛乐队高唱雄壮的《三宝歌》声中,闽南佛学院93年下学期开学典礼在南普陀寺普照楼二楼会议厅隆重举行。厦门市宗教局领导和本院师生、各界人士300人出席了开学典礼。

  • 标签: 闽南佛学院 普陀寺 开学典礼 宗教局 妙湛 庄严肃穆
  • 简介:云南省巍山县是彝族南诏王族的发祥地,在这块沃土上润育了彝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山彝族历史上被称为嵩、昆明,是洱海地区古老的民族。南北朝时,昆明族、叟族中的大部分逐渐分化、融合,开始称为“乌蛮”。公元649年,乌蛮蒙氏家族细奴逻取得了部落领导权,成为巍山南部蒙舍诏的部落酋长,号大蒙国。以后,细奴逻曾孙皮逻阁继位,在唐朝支持下,

  • 标签: 彝族 宗教信仰 道教 洱海地区 发祥地 巍山县
  • 简介:彝族先民在生存斗争中构筑了人神共处的信仰世界,其宗教信仰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本文考察了反映的云南撒尼支系彝人的原始信仰,分析了其宗教祭祀活动的特征,讨论了古代撒尼人对神灵依赖与超脱的矛盾情结.

  • 标签: 《普兹楠兹——彝族祭祀词》 宗教信仰 云南 撒尼人 祭祀活动
  • 简介:原始宗教信仰是彝族的史诗《梅葛》存活的土壤,史诗《梅葛》是原始宗教信仰的表达系统,毕摩则是把二者融合的媒介。毕摩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史诗《梅葛》的主要保存者、传承者、使用者。毕摩、原始宗教信仰、史诗《梅葛》是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信仰是毕摩、史诗《梅葛》存在的核心,史诗《梅葛》是毕摩表达原始宗教信仰观念的手段。

  • 标签: 原始宗教信仰 史诗《梅葛》 毕摩 表达系统
  • 简介:水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朵花,也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民族,全国40多万水族儿女。57%聚集在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地区旅游开发也可说是以三都为中心向周边幅射的旅游开发据点。

  • 标签: 水族地区 旅游开发 少数民族人口 自治县
  • 简介:我是《上海道教》忠诚读者,曾看到多篇过去道教活动的报导,使我联想起1946-1949年,即我的童年时代.所见到庙会、出会举行时盛况。

  • 标签: 庙会 追忆 浦东 《上海道教》 道教活动
  • 简介:投资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相继上马,西部地区“硬环境不硬”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并有望在今后5年至lO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软环境建设较为滞后,“软环境太软”仍是多数投资者对西部地区的评价。

  • 标签: 西部地区 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 政府职能
  • 简介:西部的范围包括云、贵、川、渝、陕、甘、宁、青、新疆、内蒙、西藏、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自治地方少数民族8000多万人口,其中8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592个国定贫困县,有258个有民族地区:其中有224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贫困县的86.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贫困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 成因 西部地区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三大社会效应:一是经济效应,要求其主动地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切实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二是社会效应,要求其建立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

  • 标签: 扶贫攻坚 和谐发展 民族地区 步伐 加快 必然要求
  • 简介:岭南地区地处中国南陲,自汉代便是中国与西域交通要塞。在六朝,佛教高僧随着商旅使节,纷至沓来而来到岭南。中国高僧亦有造经岭南而到西域。岭南地区因而成为高增重要停居地。岭南地区僧侣与官吏、信众,有良好关系,促使佛教在岭南地区传播得以兴盛。其一,官吏支持僧人传教。其二,信众每每请留高僧,留其传法。其三,佛教寺院所举办活动,如教学、法会,拉近信众与僧侣之间关系。在岭南地区传播有律部、成实、涅、观世音信仰以及禅法,所择经典亦不少,其中以陈朝时真谛,成就是大。可以得见,一是岭南地区培育出本地高僧。二是高僧在岭南地区广译,为佛教在中国传播有甚大功劳。三是唐代六祖慧能思想,极有可能受到六朝时期岭南地区佛学思想所影响,尤其禅法及真谛所译《金刚经》、《大乘起信论》。

  • 标签: 岭南地区 六朝时期 续高僧传 佛教传播 《大乘起信论》 慧能
  • 简介:鬼魂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台山地区,人们对鬼魂的认识表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人们心目中的鬼与魂是两个不同的无形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神秘而虚幻的意念.

  • 标签: 五台山地区 民俗 鬼魂
  • 简介:黎族是我国唯一聚居在海南省内的少数民族,信仰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在海南建郡立县,汉文化开始传入海南.由于长期汉、黎民族的历史交往与融汇,汉族本土宗教道教对黎族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道教在黎族地区自唐、宋传入,经元、明两朝,至清代民族化成型,民国时期达到高潮.道教与黎族原始崇拜相结合,成为黎族地区的主流宗教,至今仍然对黎族民间习俗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 标签: 黎族地区 海南 民族化 道教 传播 少数民族
  • 简介:秋日的闽西北山区,山清水碧,阳光灿烂。9月11日至1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宝莲寺监院释智慧一行5位法师顶着炎阳,风尘仆仆来到闽西北山区参加香港宝莲寺捐建的5所希望中小学落成庆典。

  • 标签: 香港 宝莲寺 人才培养 宗教研究 佛教
  • 简介: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内含丰富,形式多样,向人们展示了它的道教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道教音乐是由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组成,声乐:有诵咒、赞吟、表白、独唱及众道齐唱等。器乐:用于法事的开始、过门、队形变化、伴奏唱念等。声乐和器乐的灵活配合,是根据法事科仪的需要而决定。在过去有句话,叫无乐不成斋,无乐不成醮,有斋醮活动就必然有音乐。音乐在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是不可少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道教音乐 声乐 器乐 伴奏 艺术 独唱
  • 简介:一般来说,外来民工在面临社会失范、经济压力、制度压制和个人/家庭危机时候表现出相应的社会不适应。但在具体条件和情境中,每种因素作用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昊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外来民工。笔者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生活境遇,指出其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在原有初级关系基础上构筑的社会支持系统里不能得到满足;而以教会活动和信仰实践为特征的基督教信仰则为他们重建身份认同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表明他们在环境制约和自我选择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信仰为基础的行为模式和社会人际网络为内容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和边缘性境况。关系强度和自我范畴化是作者用于反映外来民工重建生活的两个分析工具。

  • 标签: 外来民工 社会适应 基督教信仰 关系强度 自我范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