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变: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 标签: 王阳明 龙场悟道 诗歌 佛禅意蕴 新变
  • 简介:马祖道是洪州宗的开创者,他的禅学教化思想以"非心非佛"为理论基础.教化对象普涉社会各阶层,尤重下层民众.教化手段,灵活多样,效果显著.从而,使禅宗获得极大发展.

  • 标签: 马祖道一 禅宗 教化思想
  • 简介:实质上,对闵得生年的争论,分歧在于对各相关材料可信度的判定。相较而言,其他人所说在可信度上都不如闵得自己所言。闵得记叙其年寿的材料主要有两则,为《遗言》,二为《陈天行先生传》。依据《陈天行先生传》中所叙可直接推算出闵得生于乾隆十三年,享寿89岁。而《遗言》中"回首人间世,等闲八十年"的"八十年"是"八十九"的概数,而非"七十九"的概数。另外,闵得以20岁在天台山入派开始计算道腊,所以不能从"九岁皈道"开始计算其道腊并以来推算其生年。

  • 标签: 闵一得 道长 道腊
  • 简介:范仲淹(898-1052)字希文,谥“义正”,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按宋代封谥的礼制,道德博洽日文,经天纬地日义,内外宾服日正,文正是对大臣最高的谥号。

  • 标签: 范仲淹 佛教 儒家思想 寺僧 教义 佛经
  • 简介:读了2003年第3期《台州佛教》署名隆盎,题为“伏惑事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文,使我获益匪浅,钦佩不已。对心不乱鞭辟入理的诠解,扫尽了有关心不乱念佛往生的种种误解、歧见,诚为近时以修学念佛法门盏指路明灯。

  • 标签: 佛教 教义思想 性格修养 三昧事
  • 简介:我国藏传佛敬格鲁派六大寺院之的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已维修。强巴佛,即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菩萨。扎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是尊镏金的大铜佛。它是在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下,于一九一四年开始,经过四年多时间才铸造成功的。参加铸像的技艺工人有110名。佛像为坐式,身高26.2米,面部4.2米,耳长2.8米,掌宽1.6米,中指长1.6米,指粗圆周为1米,脚底长4.2米,肩宽11.4米,鼻孔可容成年人。佛像全身共用紫铜皮231·750斤,镏金用的纯金558余斤。妙相庄严,造型优美,比例协调,工

  • 标签: 强巴佛 格鲁派 掌宽 三世佛 肩宽 坐式
  • 简介: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号拙道人,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其弟子尊称为“深柳大师”,也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此盖缘清末知识界对佛教兴趣日增,甚多人信仰由儒归佛,诚如梁启超所言:“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不与佛学有关系”,①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乃杨文会.杨文会的思想取向守持传统,即“教宗贤首,行归弥陀”.他学佛“启自马鸣(相传《大乘起信论》之作者);净土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②因而具有诸宗圆融特征,在佛学义理方面,他主张“十宗”平等说.这在当时也有很大影响,但其所思所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的最大意义,还在于从切身体验出发,感受到为克服当时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面临的重重危机,非有个人担当,以及纠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新生代为之起努力不可.恰恰缘于此点,尽管他在实质上所启动的与传统义理诠释阐发有着质的区别的佛学义理研究局也许与他志在“复古”的初衷并不致,但这正是历史走向与个人意愿有异的吊诡之处.就此,本文试从他所启动的刻经、办祗洹精舍、研究唯识学与创办佛学研究会四个面向以证明.

  • 标签: 义学研究 会思想 佛教义学
  • 简介:就像小娃娃只知道戏台上有好人坏人,经济学家只知道有公有制私有制样,哲学家只知道物质精神,逻辑学家只知道是、不是和有、没有,不知道还有既不是物质又不是精神,既不是是又不是不是的东西。超越好人坏人就懂人事了,超越公有私有就达到联有了。如果能够超越物质精神,超越有、没有,就进入佛学了。

  • 标签: 世界观 综合论 表述 物质精神 经济学家 逻辑学家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深化了“三个代表”的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思考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 标签: 宗教问题 七一讲话 世界眼光 江泽民同志 相适应 中国
  • 简介: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真法界”的概念。“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 标签: 李通玄 一真法界 根本智 理事无碍
  • 简介:大量史籍证明,陈抟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内丹修炼二十余年,著有、等内丹名著,后又隐居华山少室山,并仙逝于此.然而,九室岩究竟在何处,至今鲜为人知.

  • 标签: 武当山 考察记 内丹修炼 隐居
  • 简介:1942年10月12日,正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终老的弘大师,由于衰病顿作而卧床逾旬,断食周,病体已是十分虚弱,可是仍拒绝医药,谢绝探望,心诵念“南无阿弥陀佛”,祈求往生。及晚,他手书字条交付侍者妙莲法师,宣布“所有切,均待明天裁定。”

  • 标签: 弘一大师 考述 晚年 1942年 阿弥陀佛 养老院
  • 简介:夏门,别称鹭岛,是座为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城市。它是美景之都。海天色,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置身其中,仿佛行走在人间仙境。它也是文化之都。厦门历史悠久,但它的历史地位直到明未清初才有所彰显。

  • 标签: 厦门 基督教 中华 历史
  • 简介:我曾经是天空中只迷向的小鸟。无数自然的电闪雷鸣、云遮雾障,几乎使我找不到落脚的地方。遥远处个慈祥的声音呼喊道:“孩子,不要怕,我的爱与你同在。”我知道,是无上的天主圣父哟,指引我,在浩瀚的宇宙中,

  • 标签: 天主圣父 迷向 电闪雷鸣 天主圣子 古经 神恩
  • 简介:根据世尊正法、律,切诸法的性质是本来如此的,它具有稳定性(法住)、不变性(法定)、普遍性(法界)、同性(法如)、自然性(法尔)。换句话说:“法”即是真理、真如实相。“法”是宇宙人生所固有的普遍真理与自然法则,“法”并非为任何有情(包括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与人)所创造,不为任何有情所控制,也不随任何有情的意志所转变,人们只能通过智慧去发现它、认识它、觉悟它。

  • 标签: 佛法 真理 实相 真如 普遍 根据
  • 简介:今夜,小女照例在她的房间里诵读古诗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稚声稚气的诵读,勾起了我对月的无限遐思。打开窗户,却是个既无月色,也无柔风的夜晚。映入眼帘的是那俗媚而眩目的霓红灯,充斥于耳的是唏哩哗啦的麻将声。在万家灯火的城市,人们早已习惯了忙碌喧嚣的市俗生活,有谁还会想起那清凉如水的月色呢?有谁还会真切地想念着那轮明月呢?

  • 标签: 《月之遐思》 中国 当代 散文 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