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佛教里面的"身供养"做了历史性的的考察.认为其背景是依据大乘经典的教义,并在公元四至五世纪之后发生于中国本土的.大乘经典说这是一种"菩萨行"的行为,但在中国,各时代对它的看法并不一致.梁代认为这种行为并非一般僧众所为,且有得不偿失,甚至犯戒的嫌疑.唐代认为根据佛典虽有正当的一面,但其实施必须因人而异,对努力修行的一般僧侣而言,不宜贸然行事.宋代支持僧人"身供养"的行为,对后代影响到至深.唐代法门寺的佛舍利供养,促进了"身供养"的行为发展,我们惊叹于佛教对民间进行渗透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不得不对佛教世俗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有所注目.但是无论是"身供养"或是"舍利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应如何正确地看待某些脱离佛教经典的原意的变化,值得深思.

  • 标签: 舍利信仰 烧身供养 佛教经典原义 佛教世俗化
  • 简介:“圣言可违乎?”这句话是一位北方读者,对我扬弃唯识论的文章的质问。这位读者来信认为,对圣言(即对圣人讲过的真理之言),我们后来的学佛者只能遵循决不能违背。言外之意认为我对古代唯识家们关于“识外无境”的观点的批判是大逆不道的。

  • 标签: 唯识论年 佛学研究 中国
  • 简介:玄奘法师在印度将要回来的时候,戒日王给开了一次无遮大会。窥基法师《因明大疏》中说玄奘法师在这次无遮大会上公布了“唯识比量”,唯识比量就是真唯识

  • 标签: 唯识 玄奘 法师 因明
  • 简介:净影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论"的专文。佛教的"论"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性。慧远在《三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的三说,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论",从中可以看到佛教"论"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37户1500余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以上,是一个以苗族人口聚居为主体的民族村寨,是这一带最大的苗寨,号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最大的村寨,至今仍然保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村境内沟溪纵横,

  • 标签: 少数民族 文化生态旅游 三都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 民族村寨 总人口
  • 简介:2004年12月18日,广州市千年古刹六榕寺住持释法法师荣膺该寺四十三代方丈。升座仪式在六榕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

  • 标签: 升方丈 寺升 广州榕
  • 简介:为了解决业力及其相续之疑难,经部中被称为“先代轨范师”的一类论师基于经部种子说提出了“色心互熏说”。通过对经部此“色心互熏说”的梳理和解析,认为此说乃是基于说一切有部及经部两派思想而提出,并用世亲及后期唯识对此说的评辨探究这一理论的缺陷。

  • 标签: 经量部 业力存续 种子说 色心互熏说 色心关系
  • 简介:明代镇澄批判《物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不迁论》的“性住”。《物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 标签: 僧肇 镇澄 物不迁论 性空 性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