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经文:《雅各书》2:14-26从刚才我们所读的经文看到:耶稣的兄弟雅各是在主张行善的同时又肯定信心的重要性。雅各是相信耶稣的复活,但在当时他又是持守犹太律法传统的。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如果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民的得救和称义的来源与背

  • 标签: 上帝 以色列 律法传统 耶稣基督 犹太人 犹太教
  • 简介: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的获得条件、戒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 标签: 佛教 戒体思想 守持戒律 教义思想
  • 简介:义观”是净影慧远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慧远判教观、心识观、佛性观、修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慧远将诸法区分“同体”-9“别体”两个层次,同体之法“离相离性”、“无有一性”,别体之法有“体性”之差别,有性相之分。同体之法同时“无不性”,此即慧远“同体义分”观念——“无有一性”是“同体”,“无不性”是“义分”。在同体中,诸法的分别不是性相之分,而仅仅为“义”之差别。“同一中,随义分万,举一寻、即是其”,与义是六相圆融的关系。同时,同体之法与别体之法并非截然对立,通过“摄事相以从义”,慧远将别体之法摄入同体之中,使别体之法也具备六相圆融的特性。此种思想,对于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四法界观念有重要启发。敦煌S.4303、S.613在“同体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义俱融”,用以表述其宗最高的境界,强调“一一切,一义一切义”,义之间六相圆融、相互含摄。这是慧远之后地论师义观的延续。

  • 标签: 慧远 体义观 地论师
  • 简介:一、略说“咒”义“咒”是梵语“漫怛罗mantra”的意译。这个词原指《吠陀》诗集四句一首的赞歌或颂诗和《梵书》的祈祷语言;后来,发展为婆罗门教咒术的专用术语,即对神灵默祷的秘密词句。佛教,特别是大乘密教,把它继承过来,并发展为不限文句长短的祷辞。佛教在沿用“漫怛罗”一词的同时,还给本宗的咒语创造了一个专用术语“陀罗尼

  • 标签: 梵音 大悲咒 梵本 密教 金刚智 观世音菩萨
  • 简介:“武”的最初含义是指“舞”,后来延伸为“军事征伐”之意。所谓“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的目的在于消除战争、暴力。《说文解字》上说:“止戈为武”。因此,所谓的“武术”,也就是“止戈”之术。只是武术已经不是军事上的含义,它更强调“个人化”的意义。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修养身心、自卫御敌的技艺。

  • 标签: 武术技击 中国武术 少林武术 嵩山少林寺 武当拳 定功
  • 简介:通过'''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相''用'的'三维一'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三大 华严宗 法界 体相用
  • 简介:道教养生,以阴阳为主,阴静阳动,各有不同。一般讲“”指静态位置,讲“用”指动态的运用方法。兹分别对“四秘窍”以及它的“”和“用”,略加介绍。四秘窍是:一、玄关一窍,二、阴跷,三、丹田,四玉枕。因为丹功炼的是返老还童,益寿延年的方法,而以调动本身青春活力为主。此四秘窍不只停留在炼气上,在叙述之前,先将功法前段体用进度列一简表:第一、筑基入手功夫阶段(一)筑基炼神。——心、神。用——(?)(二)筑基炼气。——气:先天气,后天气。用——呼吸(后天):正呼吸(后天):即用肺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向先天过度):吸气腹向内收,呼气腹向外鼓。

  • 标签: 玄关一窍 逆呼吸 筑基 丹经 玄关窍开 阴跷
  • 简介:“神魔小说”作家在布局安排小说情节时,大都采用了天—地—天结构形式,即小说情节以“天界”神仙活动或神仙“创生”神话为起首,以主人公“尘世”活动为主体,以主人公功成圆满,回归“天界”为结局。这种结构方式被众多作家普遍采用并非偶然。通过天—地—天结构,小说作者可以借用神仙的“预知性”来统筹安排材料,使小说情节时空跨度极大却始终有理有序。同时,天—地—天结构也使作者得以利用活跃其间的神仙群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丰富小说情节。而天—地—天结构的使用,又是与道教神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诸种特性密不可分

  • 标签: 神魔小说 小说主人公 小说情节 《西游记》 《封神演义》 道教
  • 简介:"梵二会议"以后,不仅是圣餐礼仪被理解为三位一上帝的工作,同样也包括圣道礼仪。普世教会的崇拜是三位一上帝的工作,这是三位一讲道神学的基础。基督教的讲道被看作是三位一上帝共同的工作,正如整个救恩的历史都见证了三位一上帝的共同工作一样。另外,由于讲道是上帝的使命(missioDei),而圣父又差遣圣子和圣灵,所以讲道也是三位一上帝的使命(missioTrinitatis),圣父怎样差遣了圣子,圣子也怎样差遣我们,并把圣灵赐予我们,所以传道人的宣讲也是在参与三位一上帝的使命。

  • 标签: 三位一体的讲道神学 讲道 圣父在讲道中的角色 圣子在讲道中的角色 圣灵在讲道中的角色
  • 简介:“X”结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固定短语结构,它由,即“女儿”(daugh—ter)一词与其它名词(多为专有名词)或复合名词叠加而构成。对于这一希伯文短语的语法分析,学界的观点从最初的“从属关系”,到“同位结构关系”,再到“性质描述关系”,前后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而,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圣经》对该结构的翻译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该希伯来文短语的语法结构着手,详细分析该短语在整个语句中的含义,试阐发其语法关系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学特征及其神学内涵。

  • 标签: 希伯来圣经 短语结构 古代近东 城市哀歌
  • 简介:“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探讨、实践和弘扬,已经获得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赞许和认同,成为当今全世界汉传佛教界共同举扬的旗帜,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对佛陀本怀的准确把握和对佛教弘传历史、佛教现状的清醒反思,更需要对现代文明乃至未来社会的特质、走向进行深刻洞察.“人间佛教”的提倡、实践与弘扬是当代全球汉传佛教界的“集体智慧结晶”,因此,梳理“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发展,深化“人间佛教”的思想,这是佛教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命题.

  • 标签: 一体并行不悖 人间佛教史 佛教史观
  • 简介:中国佛教也象中国哲学一样普遍使用“体用”范畴以建言立论。虽然中国佛教中的“体用”论与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论存在着某种关联,但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即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论是“——用”二元结构,而中国佛教中的“体用”论则是“——相——用”三元结构。《大乘起信论》将“——相——用”三元结构的“体用”论作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原理推了出来,而随着《大乘起信论》之影响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各宗派——尤其是华严宗和天台宗——遂开辟出了各自深广的“相用”论域,此诚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理论特色。

  • 标签: 中国佛教 体用 体相用 《大乘起信论》 华严宗 天台宗
  • 简介:基督教信奉三位一的上帝,古往今来,教会甚至教外,曾对三一上帝论产生过激烈的、甚至你死我活的争论,但依然没能、也不可能达成完全的共识。近代以来,基督教界的思想家们不再孤立地讨论三一上帝论中上帝的属性及其位格关系,而是把三一论作为一个背景或初型,

  • 标签: 上帝 三位一体 基督教界 位格 生命 耶稣基督
  • 简介:《老子》一书五千言,看似往而不返,实则有着明确的逻辑理路。开宗明义所言之“道”非“常道”,其所言之“名”亦非“常名”,并以有无之和合而为“道”玄妙之所在;继而以“遮诠”的方式对“道”进行描述而非定义:“道”本身不是一具物,故不可对“道”是什么来进行言说,若能言说“道”为何,“道”就具有规定性和确定性,是此物则不能是彼物,更不可言创生万物。

  • 标签: 《老子》 生命共同体 “玄同” 社会 “道” 逻辑理路
  • 简介:为揭示'院政时期'政治结构的特点,以日本当代天皇'生前退位'为引,对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出现的天皇退位、'上皇'、'院政'等相关历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分析表明,'院政'作为平安时代后期的主要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导致了之前统一集中于朝廷的日本国家权力出现了崩裂,分散到不同的政治集团之中,进而出现了'双重王权结构',甚至'三重王权结构'的奇特政治现象。同时,原本无缘于朝廷政治生活的中下层军事贵族走进了国家权力中心,带来了武士阶级的发展壮大乃至武士政权的确立,使得之后的日本政治结构乃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标签: 院政 天皇 平安时代 王权 摄关政治
  • 简介: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 标签: 佛教 楞严经 文殊菩萨
  • 简介: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 标签: 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仙鉴
  • 简介: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经过慧风东扇后数百年的酝酿,中国化佛教流派各立宗门,繁枝竞秀,所谓“佛法演至隋唐,宗派大兴”。“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谡双弘定慧,圆照一乘。……而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回。这段话简短概括了智、慧能、法藏、玄奘等佛学家相继提出各自思想体系的历程。但由于上述各人思维的视域和源流的不同,各宗之间的分歧也愈来愈突出:“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

  • 标签: 唐代 “禅教一致”思潮 深层结构 佛教 佛学 般若学
  • 简介:《无上秘要》是北周建德六年(577)平齐后武帝宇文邕主编、由通道观学士参与编撰的一部道教类书。原共一百卷,有二百九十二品。明道藏存六十七卷,每卷下有品名,然品名与敦煌目有异,且不全;存卷中又有缺品。本文利用敦煌本目录与明道藏本目录对校,以见其原来的结构;并将之与教外的类书以及现在尚保存完整的北宋道教类书《云笈七箴》作了比较,指出《无上秘要》与《云笈七箴》的同异,还有儒、道两种类书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观念体系。又通过对《无上秘要》的结构的具体分析,揭示其编纂思想及整合后的南北朝道教的教义体系。

  • 标签: 无上秘要 类书结构 南北朝道教 教义体系
  • 简介:杨柳青商型乡镇的基础形态和街村并,构成其镇乡商农两半户持续存在的制度资源;商业与土地的关系并非如以往的研究那样分化对立,而是有交叉具态和功能的相互转换。村街权力精英之在野性,是基层制度化的主体能动所在。杨柳青农商依赖的衔合路径,也是其农人和居民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对时下农商制度的实践具有经验借鉴意义。

  • 标签: 街村并体 两半户 农商依赖 制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