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天上年,门诊上来了一位忧郁、腼腆不愿透露姓名的小伙子,他向我叙述了他的经历——“我住在县城里的一个热闹地区,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发现异性的差异,对性有一种朦胧意识,而且那时有几个比我长几岁的男孩就常带着几个小男孩一起做性游戏,我便是其中一个。可是,我十分厌恶同性,喜欢和异性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当时由于小,穿的都是开裆裤,所以时常看见小女孩的外生殖器。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念头,想去触摸那地方,也真这样做了,觉得很舒服。后来让父母发现了,被狠狠的揍了一顿,从此不敢再动手,只是继续与女孩做对比显示游戏,我教小女孩站着尿尿,可是她们不行,尿一腿,我才明白女孩为什么蹲着小便……”不知不觉,我上了初中,随着青春发育的成熟,我也长大长高了,第二性征明显突出。可是,由于我生性胆小,夜间不敢外出上厕所,就在外边先咳嗽一两声。奇怪的是上完男厕所,对女厕所有没有人也不放心,还要伸头探望一下,如果女厕所没有人就进去溜一圈。如果遇到女厕所有人,我就偷看几眼(当然是向下边看)这样持续一年多。

  • 标签: 窥淫癖 性游戏 青春发育 童年往事 性好奇 恩脚
  • 简介:该研究运用窗口阅读及命名探测技术.对即时与延迟状态下合适与不合适背景信息的激活模式进行了探讨。被试阅读含有精细阐述错误信息的语篇,并对合适或不合适的探测词进行命名反应。结果发现,虽然即时条件下,受精细阐述的不合适探测词激活水平高于合适探测词,但当延迟时间为1500ms时,原有的激活模式发生了逆转。这种激活模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合适的背景信息随时程延长激活水平得到提升所致。

  • 标签: 篇章阅读理解 先行信息通达 窗口阅读 精细阐述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辨认颜色灯光信号的亮度对比阈与背景亮度的关系。实验采用了色温3100k和5000k两种照明光,信号灯的颜色分红、橙、绿三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背景亮度的提高,亮度对比阈以递减速度下降;当背景亮度达到100cd/m~2以上时,亮度对比阈渐趋稳定。(2)在两种不同色温照明光下,色灯信号的辨认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灯光信号 背景亮度 信号灯 亮度对比 照明光 色灯信号
  • 简介:采用Most(2000)的持续动态的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的、精细的非期望刺激的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的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