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我这个题目,寓有深刻的道理,既简易,又连类无穷。还可以说:医学,周易,医学易;物理,周易,物理易;气象学,周易,气象学易;一元数学,周易,一元数学易,如此推衍,可至无穷。这就是易道,第一简易,第二生化无已,变通不尽。倘有圣哲聪慧的读者,领悟此中深奥,举一反三,稍加变化又不违此至理,则可写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洛书数学》之类的大部头,就能够发表,“可望出版”了。

  • 标签: 科学易 《周易》 洛书 迷信意识 《易传》 元数学
  • 简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办的《电视剧》杂志,于1988年总字第五期刊登了绥之、英灼撰写的电视文学剧本《大将西征》。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左宗棠西进新疆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为素材的历史传记剧作。不能容忍的是,作者为了刻意拔高左宗棠的形象,把一个双手沾满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鲜血的刽子手写成一个十全十美的“救世主”、“爱国英雄”,在铺陈历史事件、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命运、归宿等方面,不惜公然改人所共知的基本历史事实,歪曲历史人物,使这部作品起到了严重伤害回回民族感情,危及相国民族团结的破坏作用。“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历史态度来考察斗争形式问题,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提出这个问题,就等于不懂辩证唯物主义”。要正确、客观评判左宗棠在西北地区的功与过,就得从同治元年陕西回

  • 标签: 西征 回民起义 阿古柏 电视文学剧本 电视剧本 同治元年
  • 简介: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本文就《西藏赋》所涉及的岁时节日、历法习俗、人生礼仪、民间贸易、物质生产、部落组织等民俗,进行了考,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西藏的民俗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三边赋》 《西藏赋》 民俗
  • 简介: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亳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 标签: 夫余 汉字 上古音 读音
  • 简介:《礼记》认为,礼是因个人的感情而设的、规范个人感情的规则;是所有社会规范的原则。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不同份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和礼在功用上相近,以人际间的原则引导社会中个体行为,礼通过直接约束个人行为来体现。在规范人的行为时,如果没有礼,可以根据权变。

  • 标签: 《礼记》 规范 原则
  • 简介:清代达斡尔首领卜魁拥有一个应用广泛的名字.由于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卜魁的生平和家世了解不多.本文依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资料的记载,并参考有关史籍,试图揭示卜魁鲜为人知的个人和家族情况,期望人们对卜魁以及达斡尔族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 标签: 卜魁 达斡尔族 黑龙江将军 满文档案
  • 简介:但昭是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我们熟知的许多钢琴演奏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但是,但昭的卓越成就不仅表现在教书育人方面,在音乐创作方面也时有佳作面世。他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展示出很强的生命力,许多作品已经成为钢琴教学、演出、考级的常见曲目。探析他的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钢琴教学水平和钢琴演奏能力。

  • 标签: 但昭义 民族特色 钢琴 演奏
  • 简介:自1612年起,后金统治者通过联姻、和亲的方式与蒙古诸部建立同盟关系.以满洲入关为分界线,早期满蒙联姻主要分为1612年-1643年、1644年-1689年两个时期.满蒙联姻与满洲、蒙古、明廷间的战与和有着密切关系,而满蒙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平等交往、联盟、统一军令、建立盟旗制度等过程.

  • 标签: 后金 清初 蒙古 满蒙联姻
  • 简介: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首推以“透过现象说本质”的央视论坛.该栏目的开办为我国的电视加强新闻评论带了一个好头,对完善体制、扩大影响、提高我国电视在国际上的水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该栏目在栏目的定位,嘉宾的选择,话题、时间和地域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本文以栏目宗旨和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对该栏目2005年至2006年的一些节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意见和看法,以促进人们对中国电视评论的关注.

  • 标签: 央视论坛 栏目宗旨 栏目定位
  • 简介:内地会传教士连福川集其在青海藏区20余年之布道经历,著成《生锈的铰链:青海藏区的门户初开》一书,从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文诸角度,尤以深厚的地理学涵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近代青海藏区的社会概貌。虽然连福川运笔不免有其偏颇之处,但重读其文字,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近代基督教在青海藏区布道之历史,增进对近代青海藏区社会的认识,亦可在对青海藏区自然与人文社会影像的认识的再认识、理解的再理解中,窥知在传教士将西方的知识和观念带到东方的过程中,因文化和族际差异产生的交流与碰撞。

  • 标签: 连福川 《生锈的铰链》 青海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