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如何保持"民族性",走向世界,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坚持中国正确的创新、发展方向,才能使中国更具有"世界性".

  • 标签: 中国画 民族性 世界性
  • 简介:徐继畬的新世界观念及其"大变局"命题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思想生发、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徐继畬对世界大势求实求真的探索,拓开了时人认知世界和西方文明的新视野,同时揭示出西力东渐所带来的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巨变之实质蕴涵。国人借助外部"他者"参照系作用,尝试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适应中国在新世界体系中的坐标位置,遂有中国社会的觉醒、自励、自强和变革意识受深层启迪而内生萌发。

  • 标签: 近代 启蒙 徐继畬 大变局 大趋势
  • 简介:沮渠安周,沮渠蒙逊第十子,曾任北凉乐都太守。442年,安周作为先遣攻鄯善,为北凉余众西迁建立根据地。凉承平二年(444),继位凉王,在位十七年。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遣使称藩刘宋,灭车师前国,统一吐鲁番盆地。承平十八年(460),柔然灭凉,杀安周。文章利用吐鲁番出土文献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周生平、安周继位、与刘宋的关系、灭车师前国、凉灭亡及其安周的历史地位做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沮渠安周 大凉 高昌
  • 简介:蒙古族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史诗文学、历史文学和训谕文学的三主潮。她象三支河流在蒙古族文学的汇流中放出异彩,并且是日久不衰地发展繁荣的。本文将从文学宏观研究角度来探讨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这种具有带规律性的文学现象。一、史诗文学潮流蒙古族古代史诗文学,民间俗称“镇压蟒古思的故事”或“降魔传”,是由“朝尔齐”(以马头琴伴奏的艺人)或民间说唱家(无伴奏讲唱和“徒歌”)代代相传的古老说唱文学。蒙古族古代史诗文学潮流是在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潮流。史诗文学潮流主要以“江格尔”、“格

  • 标签: 蒙古族文化 古代文学 文学潮流 主潮 江格尔 历史文学
  • 简介:浅析中国桃文化金宝忱桃树原产于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树木,被赞颂为“神木”,花、果、木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试就我国桃文化的起源、发展,来看桃文化在宗教信仰、民俗事项、审美情趣等方面所占有的...

  • 标签: 中国 桃文化 宗教信仰 民俗事项 审美情趣
  • 简介:博士论文在中国现有研究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的博士来说,如何更好地提高博士论文水平?在广西民族大学6月27日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届博士生论坛"上,与会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博士论文 社会学学科 广西民族大学 周大 社科基金资助 学术研究
  • 简介:吉祥文化是大众趋吉心理的集中展示,文章从物体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等五个方面概括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吉祥文化的大致面貌。吉祥文化是一种带有了强烈主观色彩的现象,需要有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示主观的美好愿望

  • 标签: 吉祥 吉祥文化 五个层面 表现手法
  • 简介:在落实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的热潮中,政教系七六级两个班八十名师生按照院党委和系党总支的安排,于九月二日至十九日分赴湟中县群加公社和上新庄公社,结合三革命实际进行了党的宗教政策的校外教学活动。

  • 标签:
  • 简介:毗卢遮那佛(日如来)信仰出现于4世纪,最初作为大乘一方之佛,曾影响到小乘,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组佛,最终在《华严经》中赋予法身佛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佛身观,也成为密教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基础。5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从西域东传中国,广泛流行,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成为经首归命句。6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引入密教,晚期持明密典《不空绢索经》塑造其曼荼罗形象,并赋予神变功能。真言密教经典《日经》则完全确立毗卢遮那法身佛以及密教教主的地位,并以本地法身及其加持身以及自在神力说,树立了具有泛神论意义的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由此不仅使释迦牟尼佛及其法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使多神崇拜的诸佛以及诸菩萨、诸金刚统一于一尊,佛教完全成为具有形象崇拜的一神论。

  • 标签: 大毗卢遮那 法身佛 密教 大日经
  • 简介:通过借鉴神话学的相关理论,解析了“侠”的内涵及人们对于“侠”的观念的流转与演变:侠的创造具有相当的虚构性和变数。侠走出历史后,就被不断地“发明”、“创造”成为维护正义的斗士和人间的浪漫英雄。侠神话的创造涉及对存在的认识、对道德的需求和对政治公道的盼望。侠神话建构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不断地解构,在港台新武侠小说对侠的现代阐释中,这种神话最终被打破。

  • 标签: 神话学 侠神话 想象
  • 简介: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洗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洗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 标签: 中国 现代浪漫小说 怀乡意识 浪漫主义 精神家园
  • 简介:政约、乡约、行规、家法等是传统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的集中保护形态,而私法契约则是承载个体权利的工具和手段。两千余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国民众在追求个体权利的历程中毫不懈怠,毫不妥协,人性的欲望和激情(求富求荣)仍然主宰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探究传统中国契约权利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形态旨在阐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契约权利及其存在方式以及其实现途径,契约权利的演进形态则主要探讨契约内在的利益律动。基于中国宗法立国,教化治国之传统,中国契约所体现的权利形态经历了互助互惠的嬗变过程,最终以互惠作为契约利益的中心原则,契约最终从人伦道德中脱身而出,成为规范民事主体权利义务的独立法律凭证和手段。

  • 标签: 契约权利形态 群体与个体 公力与私力 互助与互惠
  • 简介:近年来,中国古代辩证法史被写成了朴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军对战史。本文对这一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形而上学产生于近代,它与辩证法的关系不是对子对战结构,而是替代、复归的正反合结构。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 标签: 形而上学 近代自然科学 经验论 朴素辩证法 思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