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法界宝藏》是藏传佛教大圆满法的精髓。中以不住于相的语言,以清净自在、光明无相的胜义菩提心来阐述法界要义,界定了法界作为一切法的本初根源、一切因之因、一切果之果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无修之道。中以"任运成就"的修行之道,揭示了佛教的自由观、中道观;以"自然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佛教的智慧观;以自然圆满、轮涅一味的大圆满果位展现了佛教的生活观、解脱观、成就观。

  • 标签: 任运成就 自然智慧 菩提心 法界 隆钦巴 大圆满
  • 简介:柄谷行人的《哲学的起源》以交换样式为视角来理解前近代社会构成体的历史,从而认定伊奥尼亚的建城原则来自城邦诸个体间的契约和同意。在柄氏看来,伊奥尼亚社会之所以如此超前和逾越常规,缘于移民的属性使得个体之间的关系自由而平等,正是这种无支配的Isonomia土壤使得伊奥尼亚哲学得以萌生,哲学开始发端。以伊奥尼亚的社会结构和致思取向为原点,柄谷行人认为古希腊哲学的内部包含亚里士多德与伊奥尼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双重对立,正是借由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中介,可贵的自然哲学探索开始转向唯理论哲学,并在基督教的佑助下彻底掩盖伊奥尼亚的思想锋芒。柄谷行人的作品文笔晓畅,逻辑一贯,深入浅出,然而,就其根底而言,它不过是在尼采的柏拉图主义批判和近代美国式自由民主制信仰的预设前提下,借助修正后的马克思主义框架粗暴解构古希腊哲学的尝试,其外在于哲学逻辑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和缺乏文本依据的呓语意淫,与其说是来自灵感的爆发,不如说是无原则底线的错置想象。

  • 标签: 柄谷行人 古希腊哲学 毕达哥拉斯 柏拉图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 简介: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分的认知,而且朱熹把“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从语言结构次序上说明“格物”对应于“知性”而为先,“致知”对应于“尽心”而在后,并不是要用“格物致知”诠释“尽心知性”。从“格物致知”的角度看,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可以被看作是格心之为物,而朱熹《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则是要求以格心之为物为中心,并进一步推展格“天下之物”。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对于《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密切而互补的关系,而且能够揭示出《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能避免把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看作“认知地尽”。

  • 标签: 朱熹 尽心知性 格物致知 牟宗三 主客二分 德性之知
  • 简介:用益物权确权在城市更新土地法制保障中居于基础地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问题主要表现为届满续期和收回产生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主要存在规划、颁证确权、缺乏管理细则等问题。宅基地使用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登记规则不够规范、收益权能缺失、取得、转让与收回的规定不明等。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对空间利用的权利,是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新形态,确权问题主要在于分层空间客体确定,以及其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处理。针对城市更新中的确权问题,完善法律制度应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运用体系思维,实现城市更新土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土地产权的权利化构造,平衡国家、集体、村民、非村民之间的利益。

  • 标签: 城市更新 确权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