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宇宙旋爆-旋胀-旋缩周期性,显现了超循环,构成了自旋生。这种自旋生,展开了宇宙整生与美生双螺旋,并分形为各类天体与一切存在双螺旋,从而成为审美本原。自旋生囊括并回答了有关存在一切元问题,显现了审美的元规律与元范式,成为网络自然生态与审美生态网纲,成为生态美学基质。

  • 标签: 自旋生 分形 审美本原 元问题
  • 简介:如果说鲁迅《狂人日记》可以作为启蒙时期对现代性"吁求"喻示,那么莫言《酒国》则可看作是现代性某种"后果"喻示。二者不约而同地选取"吃"、"饮食"作为比拟历史、审视当下切入口,暗含了一种有意无意文化心机,聚焦了后发国家最为敏感民族心理区域。由《狂人日记》到《酒国》所象征现代性无效和失败后果,究其根源,首先来自于现代性本身逻辑悖论,也昭示了这种悖论在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时,与传统文化自我束缚属性实现了某种媾和,并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酱缸效应"合谋促成了对现代性局限放大和效果抵消、分解。

  • 标签: 《狂人日记》 《酒国》 饮食 现代性 传统 悖论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动摇了人类学这一学科根基,而这一危机其实来源于传统人类学人文与自然二分表征主义认识论。认识到原有认识论体系已经不可修补了,学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另起炉灶",超越人文与自然分野,方能化解这场学科危机。英国人类学家英格尔德"栖居视角"即是这一学科史背景下做出重要探索。本文简略梳理了此"栖居视角"思想来源、论证路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栖居视角"为我们拓展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本身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人文与自然二分 表征主义 栖居视角
  • 简介: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民族,在曲艺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为中国戏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戏剧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人们可以通过戏剧了解文化背景、陶冶爱国情怀;悲剧是最能直接震撼人心戏剧类型之一。满族戏曲中有很多悲剧类型作品,悲剧主人公大多都是拥有坚定意志,为了理想敢于以死抗争志士仁人。本文通过对满族曲艺种类、曲艺悲剧类型、悲剧精神表现、悲剧意义及价值四个方面来印证戏剧中悲剧精神存在,悲剧核心是悲剧精神。

  • 标签: 满族 曲艺 戏剧 悲剧精神
  • 简介:人类是从声音和图像走向“感知”,但在成为“音”和“像”之后就走向了不同文明形式,并且直接构成各自文化基因。重视“音”欧洲文明形式有其自身特质,而重视于“像”中亚文明形式也有自身禀赋,这两种文明差异不是“进化”结果,而是起始结构不同。“像”和“音”文化基因研究可以解读一系列关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谬误。

  • 标签: 文化类型 “像”和“音” 文化基因
  • 简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情况既是国家治理能力典型而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中之重。在目前农村基层治理中,尽管"社会治理"正在替代"社会管理",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变革特殊阶段,农村基层治理在村民选举、农村民主化建设、基层"两委"职权划分、职能履行、自身建设、村民民主监督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振村民对民主政治和基层治理信心,提升他们对基层治理关注度、参与度,同时,依法依规落实好各种治理制度,保证村民合法权益得到真正实现。

  • 标签: 农村 基层社会 社会治理 民主政治 社会管理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多民族西北地区,基于特定社会境遇、时代场景、文化沃土、地域特点,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依托民间慈善组织也应运而生。

  • 标签: 西北 伊斯兰教 慈善组织
  • 简介:文化基因具有与其他形态基因一样稳定性和灵活性本质特征,两者对立统一是研究范式和证伪这两种不同知识积累和更新方式协同作用而完成。提出专家圈子与专家知识可能是联结两者桥梁,它是决定特定人类文化领域保守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灵活性)关键。通过分析和探讨领域专家和专家知识特性,就有可能将微观个体认知层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立统一与宏观社会“文化基因”层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立统一联系在一起。

  • 标签: 文化基因 专家圈子 专家知识
  • 简介:“气”是中国传统文化本源性哲学范畴之一,它与人类审美意识集中表现艺术,耦合共生出作为艺术本体“气”。由气场到气象、气韵“气”之律动过程,与艺术生态路径耦合关联。气场生发出艺术生境,气象生成艺术意境,气韵生动造就艺术审美精神。由此,艺术生发规程,与“气”运生路径耦合共进,共促艺术经典化与生态化。

  • 标签: 艺术 耦合 整生
  • 简介:Meme是道金斯在《自私基因》一书中给予世界礼物。多年以来,他与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一直致力于人类文化复制和传播Meme研究,发展出了“文化汤”等一系列概念,建立了“谜米学”。虽然Meme不是文化基因直接表述,但它却指向了文化基因意义。中国文化基因研究有自己路径,但Meme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研究影响依然存在,并且触发了中国自己文化基因研究,文化基因研究已经从“时尚热词”转向了严肃认真的人类学学术研究和追寻。

  • 标签: 文化基因 “谜米学” 文化习得
  • 简介:在台湾多元复合势力主导环境治理时期,“原住民”扮演角色非常重要。在生态智慧上,他们传说和故事隐含着爱护野生动植物并希望多样物种持续存在于自然界心声和环境态度;他们遵守狩猎禁忌,保护了台湾生物多样性;他们植物保护活动也有利于生态、水土保育和文化传承。在抗争实践上,他们通过“还我土地”运动反对在自己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园”,还通过反核废料、反水库兴建、反亚洲水泥公司侵占土地等抗争参与台湾环境治理。“原住民”在参与台湾环境治理时体现出“自觉性”、“在地性”、“边缘性”特点。此外,文章还提出继续探索“原住民”多样性文化与台湾环境治理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主义话语下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 标签: “原住民” 台湾 生态智慧 抗争实践 环境治理
  • 简介:马头琴源头——火不思,从形制与奏法看,应当属于那种似琵琶弹拨乐器,这在史料中得到证实。蒙古族诸部落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后,马尾胡琴在北方草原逐渐传播,并被当地居民所喜爱,成为一种流行乐器。明灭亡元朝后,部分蒙古族风俗习惯都遗留下来,对明朝文化和习俗产生了一定影响。明朝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构建,自然更多地体现中原文化特点,加之政治因素作用,潮兀尔排除于国乐之外。但此时潮兀尔已经在蒙古族中深入人心,在蒙古族部落中广泛流传。蒙古族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其音乐具有非常独特魅力,被异域民族所欣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代表,几乎成为蒙古民族象征。马头琴作为拉弦乐器,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使弹拨乐器“黯然失色”,成为蒙古民族心中乐神和心灵旋律。从蒙古民族音乐发展史看,用马尾弓代替竹擦(棒擦)弓、火不思退出舞台、马尾胡琴-潮兀尔盛行于草原,最终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成为主流,这是历史对马头琴必然选择,马头琴成为蒙古民族音乐核心也是有其必然性

  • 标签: 蒙古族 马头琴 艺术 历史演变
  • 简介:自西藏叛乱至今,海外藏胞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较为重视一个特殊群体。在过去近60年时间内,经过三个阶段从国内藏区向外迁移,海外藏胞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同时,随着海外藏胞持续不断再迁移,其分布范围也由早期南亚四国扩展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海外藏胞归国探亲、参观乃至定居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当前,海外藏胞群体正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再次出现较大规模跨境迁移,他们未来走向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利用从印度外交部档案、联合国难民署档案等文献中发掘新材料,详细梳理了海外藏胞跨境迁移总体历程,并对海外藏胞未来走向作出了相应判断。

  • 标签: 海外藏胞 跨境迁移 历程 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