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政约、乡约、行规、家法等是传统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的集中保护形态,而私法契约则是承载个体权利的工具和手段。两千余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国民众在追求个体权利的历程中毫不懈怠,毫不妥协,人性的欲望和激情(求富求荣)仍然主宰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探究传统中国契约权利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形态旨在阐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契约权利及其存在方式以及其实现途径,契约权利的演进形态则主要探讨契约内在的利益律动。基于中国宗法立国,教化治国之传统,中国契约所体现的权利形态经历了互助互惠的嬗变过程,最终以互惠作为契约利益的中心原则,契约最终从人伦道德中脱身而出,成为规范民事主体权利义务的独立法律凭证和手段。

  • 标签: 契约权利形态 群体与个体 公力与私力 互助与互惠
  • 简介:蒙古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波·少布蒙古族的自然崇拜,从原始社会延传至今。是较早的宗教形式之一。自然崇拜的对象,一般都是灵化了的自然物、自然力以及一些自然现象。蒙古族从森林狩猎到草原游牧,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漫长的社会实践中,蒙古人对其生活有密切...

  • 标签: 腾格里祭 日月星祭 山水祭 火祭 蒙古族 自然神
  • 简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坛上,与当时俄国社会反农奴制的斗争相适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及作品,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运用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反映生活。普希金以其众多激情洋溢的自由诗篇,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的奠基作用;果戈里以其“含泪的微笑描写了地主们那种“动物性的、丑恶的、谑画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别林斯基:《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农奴制的黑

  • 标签: 猎人笔记 别林斯基选集 果戈理 景物描写 俄国社会 心灵辩证法
  • 简介: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有相关的规定,该项权利因补偿资源开发给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不利影响、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与民族自治地方对土地的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付出的牺牲而设立。该项权利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扩大利益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利益补偿制度的实施机制和配套措施等。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 利益补偿 权利
  • 简介: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文化权利是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格外强调和重视的一项权利。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不仅要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确认,更需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形式意义上的权利,才能变成实质意义上的权利。从互助县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文化权利条款的情况看,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障。3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之有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需要长期坚持执行。

  • 标签: 民族文化 保护 文化遗产 文化权利
  • 简介: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资料,从民间习俗的角度,探讨青藏高原藏族牧民的自然观。具体论述了藏族牧人敬畏自然的传统宗教观念,融于自然、与自然成一体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色彩、方位、声响的感受与领悟,对其人生观与自然现作了肯定性的评价。

  • 标签: 藏族牧民 游牧方式 自然观 人生观
  • 简介:从生态批评的视野,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在历史演进、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阐释了"自然"的涵义,从而展示了"自然"这一常用词蕴含的异常丰富的内蕴,并希望藉此为生态批评理论建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参照。

  • 标签: 自然 生态 生态批评 涵义
  • 简介:道教的自然美思想,植根于道家“原天地之美”的理论。当道教将“山林”之幽静美与宗教修炼挂钩、将鸟兽虫鱼和草木金石与得道成仙相联系的时候,古代传统美学趣味就与宗教的神秘意蕴相结合了。本文从三个层次分析道教以隐遁“山林”为中心的回归自然的情趣,从中寻找代表“民族精神之美”的自然美论。

  • 标签: 道教 自然美 趣味
  • 简介:参政议政是法律赋予我国妇女的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该权利的实现是女性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藏区妇女干部参政议政水平,优化政策环境,加快妇女干部参政议政进程,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笔者对四川最大的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许多启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 标签: 四川 藏区 妇女 参政议政政策 法律权利 领导干部
  • 简介: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是宪政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宪政实践中.不应局限于宪法学者通常论述的二者间的制约、抗衡关系,而应积极构建相互合作、互动的良性秩序。宪法是宪政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以此衡量中国现行宪法,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规范上的缺陷,为创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间的宪政秩序,须尽快实现中国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之转型。

  • 标签: 公民权利 政府权力 良序 转型
  • 简介:小说《白鲸》以现实主义、科学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美国捕鲸业、捕鲸船、捕鲸人与捕鲸文化的真实情况,流露出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但却通过象征主义手法以及人鱼双亡的凄惨描写,营造出浓浓的悲剧气氛,给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以深刻的启示。

  • 标签: 白鲸 披谷德号 埃哈伯 人鱼双亡
  • 简介:古来研究孟浩然的学者,虽已注意到其诗的自然特征,但多采取印象感悟的方式,或拈花微笑,难以言喻;或含混笼统,不够精确。我们认为:自然,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征,它在孟诗中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理论涵义;(1)风物天然——作为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2)风格自然——作为艺术技巧饱和成熟、创作个性鲜明稳定的结晶;(3)返归自然——作为追求理想人格、高扬个性精神的归宿与极境。下面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

  • 标签: 山水田园诗 孟浩 创作个性 拈花微笑 难以言喻 艺术技巧
  • 简介:吐谷浑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条件不适于农业的发展,只能以畜牧经济为主。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吐谷浑最终走上了商业型畜牧经济的道路。

  • 标签: 自然环境 吐谷浑 社会经济
  • 简介:德波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将景观视为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本文则持不同观点,首先梳理了柏拉图以来的多重自然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符号表意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由"自在、承在、感觉、意义"构成的"四度自然"命题,并为"景观"作为四度自然(亦即"文化符号域")提供了合法性论辩,并提供了一种对批判理论家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

  • 标签: 四度自然 符号学 景观社会 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