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火炕是北方居民为适应当地冬季寒冷气候条件而发明创造的具有取暖功能的睡卧、饮食、活动设施,在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其中满族的环屋南、西、北三面墙而建的带有拐弯的连炕--"弯子炕"是最独具特点的.这种由满语词意译而来的炕名随着满语的消逝,在汉族中间逐渐失去了指意性,以致被同音的"卍字炕"、"万字炕"、"蔓字炕"、"蔓枝炕"、"蔓子炕"甚至异音的"曼子炕"所讹代.对其意指也由原来的南西北连炕整体被错误地缩小到局部单指西炕.

  • 标签: 火炕 朝鲜族 一面炕 汉族 南北炕 蒙古族
  • 简介:孔子提出"晋文公谲而不正",在肯定晋文公使天下得到相对"安定"的霸业的前提下,指出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的"温"之会问题上,有"以臣召君"之缺陷。后儒评价晋文公往往淡化孔子所论的前提,而只侧重强调"以臣召君"不合礼法有亏臣节这一点,这对后人评价晋文公的历史功绩有误导之嫌。本文将用孔子论人的全面、客观的观点来分析晋文公在建霸中的行为,以此说明晋文公符合儒家的传统道德,还孔子论晋文公的全貌。

  • 标签: 以巨召君 忍辱负重 举贤 立信
  • 简介:本文根据长期的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确定东牟山的地理位置在今延吉市东南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江相汇的城子山山城。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东牟山地名由来以及“东牟”这一名词的真象——即东明、邹牟、朱蒙的同音异写;提出了忽汗水、忽汗海之名的变迁过程,今布尔哈通河才是渤海初期的忽汗水,而海兰江则是史书所载的“奥娄河”,“奥娄”一词系“置沟娄”、“高句丽”、“桂娄”,均为同音异写;破解了“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及显州至上京“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都”等诸多历史文献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惑,并订正了长达百年的种种误释。

  • 标签: 渤海 东牟山 城子山 奥娄河 海兰江 忽汗水
  • 简介:许逊崇拜源于东晋,到唐代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团。法师胡超是许逊教团在唐代的核心人物,其在民间影响广远,并被召至宫廷,受到皇家的青睐。然而胡超的名字在各类记载中不太一致,有胡慧超、胡惠超、胡法超等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考各种资料中的相关事迹,认为这些名称虽不一致,但应当指称同一人物,同时根据相关资料的时代先后得出胡超是其唐代本名的结论。

  • 标签: 唐代 许逊 胡超
  • 简介:范围副词可表示非常复杂的语法意义和语义关系。本文以《左传》为基点,对范围副词的句法意义及其来源进行了考证,并进一步分析了它的语义指向

  • 标签: 左传 范围副词 句法意义 语义指向 考辨
  • 简介:2009年12月,我们赴富裕县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和富裕牧场七家子柯尔克孜族村,考察东迁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东北柯尔克孜族同胞对柯尔克孜族民族英魂玛纳斯的认知、认同程度。在富裕县的座读会上,有柯尔克孜族同胞提出:“汉朝叛将李陵怎么就成了我们柯尔克孜族的祖先?”说着有人就拿出了一张《鹤城晚报》的剪报放在我们面前。

  • 标签: 柯尔克孜族 祖先 李陵 辨误 《鹤城晚报》 2009年
  • 简介:《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齐、梁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者;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它批判地吸取了魏晋以来象《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等有关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篇和专门论述,也批判地吸收了从《易经》,《易经》以来的一些哲学著作和思想家对文学理论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成为一部划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著。但以往研究小说理论的人却往往对它未曾论及小说而深觉遗憾。虽则《文心雕龙》这部巨著对当时业已十分盛行的小说这种文体只字未提,但从《骚》、《诸子》、《隐

  • 标签: 谐隐 《典论·论文》 文学理论 《文赋》 文学创作 文章流别论
  • 简介:民国政府通过建立设局、党部,推行保甲制,组建民众自卫队和常备中队,派遣部队屯兵驻守等措施,在腾龙沿边形成行政、党务、军事融合的管理体系;采取清丈土地,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移民屯垦,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措施发展经济;兴办边地教育、移风易俗、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等等措施。加强对腾龙沿边的设与经营,主观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客观上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民国政府 腾龙沿边 设治 经营
  • 简介:“因俗而”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苦读增益智能 勤学为天下─—康熙读书生活述论王明志康熙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勤学苦读,苦苦躬行自身智能开发,并收到显著效果的一位帝王。他在称述著名校勘家何焯(学者称义门先生)时曾说“是固读书种子也”①;其实他本人,这位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正是一颗地地道道...

  • 标签: 清代 政治家 智能开发 读书经验 读书方法 读书内容
  • 简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协同社会力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基础,更是持续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理论上,学术界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的本土理论建构不充分使得社会共治理论有待提升。实践中,民族地区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形成典型的领导型网络治理。从信任、目标和能力三个要素考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的实践可见,需要在信任环境建设、网络目标一致性推进和网络参与能力强化等方面提升基层社会共网络的有效性,以推进民族地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建构。

  • 标签: 民族地区 基层社会 社会共治 领导型网络治理
  • 简介:大慈法王释迦益西是宗喀巴大师主要的弟子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一代高僧。明永乐六年,明成祖派遣金字使者携厚礼邀请宗喀巴大师到南京,但因宗喀巴大师有拉萨祈愿大法会、修建甘丹寺等要事在身而婉言谢绝。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又派遣以侯显为首的使团入藏邀请宗喀巴大师入京,宗喀巴大师仍然未能成行,只好派其弟子释迦益西进京。释迦益西进京后,受到明成祖的极大赏识,封以大慈法王的称号,并赐予大量财物。返藏之后,释迦益西便以个人的威信和名望,以及明皇所赐予的财物,建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寺院——色拉寺。本文通过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两次应召进京受封的时代背景,历史原由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明代的藏政策和汉藏关系。

  • 标签: 释迦益西 进京受封 治藏政策 汉藏关系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 标签: 因俗而治 民族政权 南凉王国 匈奴族 多民族国家 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