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授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立法以及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宪法监督的对象有待进一步厘定。法律和宪法的民意基础不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范围不同、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是维护法制统一的必然要求,应当将法律纳入宪法监督的范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依据宪法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授权决定的宪法依据不甚清楚,应当将它们纳入宪法监督的对象范围。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特别行政区共同的宪制基础,特别行政区立法不仅应当符合基本法,也应当符合宪法,它们属于宪法监督的对象范围。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属于宪法监督的对象范围,但应当由中共中央行使宪法监督权。

  • 标签: 宪法监督对象 拓展分析
  • 简介:大数据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兼有大数据技术应用特征和金融市场规律,在发展初期还存在监管制度下完善、价值判断冲突、权利羁性复杂等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与某些犯罪构成要素相结合时,会在主观认定、价值立场、损失界定等方面带来一些刑法适用问题。为此刑事司法部门应坚持底线思维,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厘清应对思路。

  • 标签: 大数据金融 法律问题 刑法问题
  • 简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始终秉承着主客观相统一的基本理念,认为刑事违法中的法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而与之相左的是,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却出现了大量引入德日客观违法性论的趋势。该理论主张法应当有主客观两层意思,削足适履地认为在西方刑法学界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应当在我国刑法中得到无条件贯彻显然难称明智。如何在承认主客观有机统一的前提下认识法规范的本质内涵,对中国刑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循着这一思维路径,作为违法性判断核心要素的法概念应当被理解为行为规范。它是指法秩序考虑现实的客观状况以及规范相对人所具有的个人认知和个人能力,对其所提出的具体行为要求。

  • 标签: 行为规范 法益保护 合比例性原则
  • 简介: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治理的具体运作具有差异性,学者们提出的理论解释也呈多样性。在单一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地方治理依赖于政治权威的动员和整合作用,调动多方主体及其掌握的资源来实现治理目标。基于中国经验,学者们提出了本土化的理论解释,代表性的有运动式治理模式和整合治理模式,两种模式具有共性特征,即坚持政治权威主导,注重效率导向、结果为本,跨界运作中多方主体的话语权具有差异性。中国地方治理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为提升问题应对和解决能力,有必要强化政治系统的掌舵和动员能力,调动多方主体及其资源,更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

  • 标签: 地方治理 运动式治理 整合治理 中国经验
  • 简介:社会转型时期法定犯数量大量增加,带来司法实践中严重的“刑、民交叉”“刑、行交叉”问题,故有必要重视犯罪合作模式。犯罪合作模式意味着行为人在犯罪后以自身的努力弥补犯罪带来的损失,从而使其行为被评价为犯罪的意义降低,虽具有应罚性,但并无需罚性。犯罪合作模式作为责任折抵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激励效应,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因而会带来犯罪赦免效果。犯罪合作模式不是基于报应,而是立足于恢复,需要在应罚性基础上判断需罚性,当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应罚性而欠缺需罚性时,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故其与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国刑法有关犯罪合作模式的规定属于立法创新,有助于划清刑、民边界和完善轻罪体系,并具有扩大适用的必要。

  • 标签: 犯罪合作模式 犯罪赦免 需罚性 责任折抵 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
  • 简介:当前,党内法规解释机制研究应当以法律解释为参照,运用法学思维将国家法治经验注入其中,从党内法规解释的原则、方法两个方面着力构建专门的党内法规解释机制,提升党内程序性法规的体系化和技术性,推动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形成.

  • 标签: 党内法规 解释机制 解释原则 解释方法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移动政务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依旧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本研究借助政府创新扩散理论,通过空间分析的视角来探讨不同城市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如何影响移动政务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层面的移动政务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不同城市在空间上的邻近性会影响其移动政务发展水平。同时,空间效应也增强或弱化了其它因素对移动政务发展的影响,行政级别的影响显著增强,而财政资源、技术能力、政府规模、公众移动互联网使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则明显下降。本研究为解释城市间移动政务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移动互联网 移动政务 公共服务创新 创新扩散 空间分析
  • 简介: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战略,本文旨在揭示该战略下基层扶贫资源的分配机制,并以此来理解宏观国家治理转变在基层的表现。采用实地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展开多案例研究,探究中国农村扶贫资源分配的路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逻辑。研究表明,当国家的精准扶贫试图运用技术治理逻辑、借助科层制的时间压力机制进入农村社会时(表现为直接治理),与农村社会传统的受乡土规则影响的总体性支配逻辑(表现为间接治理)不适应而在介于国家和农村社会的“第三领域”引发冲突,由此衍生应对冲突的权宜策略:多重治理。多重治理逻辑是两种国家治理思路在第三领域的冲突过程中受制度因素和组织因素作用而衍生的权宜之计,即正式治理、半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并存,从而衍生扶贫腐败、多重俘获和有效瞄准并存的局面。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发现了多重俘获,拓展了基于地方治理视角的精英俘获研究。

  • 标签: 精准扶贫 多重治理 第三领域 多重俘获
  • 简介:精简议事协调机构一直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议事协调机构呈现出"精简-反弹"周期式生长现象,屡次精简效果都不理想。这一困境背后实际是公共组织内的协调机制选择问题。本文研究目的是解释议事协调机构在公共行政组织内的生存逻辑。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本文提出议事协调机构生存逻辑的两方面解释,并以中央政府为样本对两种解释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构建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解释,即"上支持+下需求"双条件框架:一方面,议事协调机构能帮助任务牵头部门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高层领导的支持为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与存续提供了合法性。"上支持+下需求"两方面条件的持续满足,支撑了议事协调机构的长期存在以及精简后的再度生长。这一框架也为理解我国公共组织内协调机制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 标签: 组织内协调机制 议事协调机构 交易成本理论 新制度主义理论
  • 简介:相较于《新疆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和修订前的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新疆宗教事务条例》在体例、结构与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宗教活动一章,并细化了非法宗教活动的法律责任.通过准用国家立法,以及后续立法的不断跟进,就非法宗教活动,新疆地方立法初步构建起行政、民事、刑事责任与社会责任相互衔接的责任体系.《新疆去极端化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的行为表现,与《新疆宗教事务条例》保持了立法连贯性.《新疆宗教事务条例》将宗教活动单设一章并完善责任条款的立法体例,为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的修订提供了地方立法经验.

  • 标签: 《新疆宗教事务条例》 非法宗教活动 追责体系 责任类型
  • 简介:科研人员采用不正当手段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存在罪名适用的争议,司法实践中,首先应该解决科研合同的定性问题。科研合同属于典型的行政合同,兼具“公”与“私”两个面向。行为客体方面,纵向科研项目的科研资金属于国有财产,不能认定为科研人员的劳务费;行为主体方面,科研人员不能认为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承担科研项目所从事的科研行为不能认定为是公务行为,故不存在职务便利的问题;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虽不构成贪污罪,但可以诈骗罪论处。

  • 标签: 套取科研经费 行政合同 贪污罪 诈骗罪
  • 简介: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提升政治参与绩效的协商民主新形式,其中,苏中M村“代委会”制度作为一种地方协商民主制度,实现了村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实现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将其作为我国乡村协商民主探索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研究,对乡村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代委会”制度探索的启示是:乡村协商民主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促进村民的有效参与,必须建立规范的协商制度.

  • 标签: 协商民主 代委会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突破了过去对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范的认识局限,吸收了罗森贝克“规范说”的合理内核,但其在术语使用以及基本内涵方面仍与“规范说”有所不同,这些差别影响了证明责任的本质与实体法规范的准确适用,因此,《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应进行相应的修正.此外,对于采用“规范说”所引致的外部问题,一方面应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以及现行实体法进行梳理、解释或者修正,另一方面应重视现今实体法立法表述在证明责任分配领域的作用.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举证证明责任 “规范说” 证明责任分配
  • 简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已然成为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苏南工业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书探讨了苏南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本文以该书为分析素材,就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本土建构、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展开述评。

  • 标签: 环境社会学 产业转型 生态文明 政绩跑步机 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