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新时代,我国青年学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落实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科建设、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青年学亟须沿着学科体系丰富完善与学科理论普及应用之双轨,创新并进。

  • 标签: 青年学 学术研究 应用 学科建设 群团工作 科学过程
  • 简介:少年司法力图将未成年人从成人司法中分离,但依旧摆脱不了其固有的司法属性,这容易给接受过司法矫正的未成年人带来负面的标签效应。少年转处则是对司法的再分流,旨在将未成年人从少年司法制度中脱离出来,减少带有司法性标签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我国的工读学校就是少年转处的典型代表。工读学校系非司法性组织,是对未成年人司法转处后的再分流,在进一步弱化标签效应的同时,节约了少年司法资源并提高了少年司法效率。标签效应的进一步弱化,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 标签: 少年转处 工读学校 标签理论
  • 简介:2017年4月,年届九旬的青年研究专家谢昌逵先生出版了专著《青春奥秘:青年的历史存在与社会角色》(下文简称《青春奥秘》)。这本书出版前后引起了中国青年研究界的广泛关注,《青年学报》2017年第4期编发了一组题为《"青春奥秘"的历史解读》的专题研究文章。在中国青年研究界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7年11月25日上午,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学报》组织举办了"青年历史研究与青年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历史存在 社会记忆 学科建设
  • 简介: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应当从司法机关的办案环节开始。此类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对未成年被害人询问的重要取证地位和保护地位。因此,对未成年被害人询问的新定位与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密切相关,通过司法实践和探索,多部门、跨专业的合作询问模式和询问前后的双会商机制,避免二次询问造成的伤害,是一个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 标签: 性侵害 未成年被害人 询问 会商 合流
  • 简介:从2017年刊发在学术期刊上的青年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议题方面,明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择其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青年研究基础理论方面,有关中国特色青年研究学科建设及青年研究历史范式的讨论就是可喜的一大进展;青年发展规划的出台为青年政策发展和共青团改革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有关新兴青年群体的研究映射了当前社会结构的巨变及新生活方式的创新性;有关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既体现了学者研究视角的更新,更有理论反思和创新的尝试。

  • 标签: 青年研究 基础理论 青年政策 新兴青年群体 青年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