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玛仪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重要分支之一,至今仍有大量关于其历史、教义、司法等内容的丰富文献流传至今.西方什叶派包括伊玛仪派研究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受到近代欧洲各国东方学传统的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伊玛仪派研究在现当代时期取得的主要进展,尤其聚焦于西方学者及穆斯林学者的当代研究.

  • 标签: 伊斯玛仪派研究
  • 简介:1955年至1965年期间,中国与印度西亚之间的友好关系构建可说是中国在东南亚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事例,它推动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教国家同中国的密切关系.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以下重要启示:只有通过“信息和观点的流通”,通过政府、精英和普通民众三个层面——既作为行为主体、也作为受众客体——的共同努力,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和软实力才能真正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公共外交 中国 伊斯兰教国家 友好关系 行为主体
  • 简介:德裔美国学者汉·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汉·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摩根索 国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 传世经典 现实主义理论
  • 简介:“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博大心胸和良好国际形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路径,也为少儿文化公共外交在一带一路发挥作用定下了基调。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分享了自己长期在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从事少儿文化国际交流的心得和体会。

  • 标签: 一带少儿 少儿文化 文化外交
  • 简介:亚历山大·莫森的《俄国在撒马尔罕的统治,1868~1910》是英美学界近年来最新的关于俄属中亚的历史学研究作品.作者以撒马尔罕地区为例,通过研究突厥斯坦总督区当局在基层宗教管理、土地制度、税收、水利、司法方面的政策目标和实践,认为沙俄在此地的统治是失败的.作者强调,作为沙皇俄国的边疆政府,突厥斯坦当局在财力和人力上难以克服的困难,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局军政官员与本地穆斯林之间文化上的隔阂和政治上的疑惧.

  • 标签: 俄属中亚 突厥斯坦总督区 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