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9月26日至27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与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宗教走出去在这里是指中国宗教走出国门,加强与国际宗教界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扩大中国宗教及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 标签: 中国宗教 “走出去” 宗教界人士 复旦大学 国际交流 走出去战略
  • 简介:在冷战时期,为取得“人心之争”的胜利,美苏两国政府都打出“宗教牌”,积极利用各种宗教组织开展对外宗教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两国在指导思想上都将宗教视为一种外交工具,目的是为本国外交提供“合法性”,而开展的领域主要在舆论宣传领域.

  • 标签: 宗教组织 冷战时期 外交 美苏 交流活动 舆论宣传
  • 简介:在早期伊斯兰史上,得益于著名的翻译运动,包括数学、哲学、医学、逻辑、天文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科学知识被整合进了伊斯兰智识传统之中,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科学的分支学科与宗教教育课程的结合不仅没有损害科学活动的自主性,反而使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纵观世界史,穆斯林科学实践的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为后来西方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如何,在认识论上又是否可以分离,都有待回到穆斯林智识史中加以再探析。

  • 标签: 伊斯兰科学史 科学与宗教 穆斯林社会
  • 简介:中国公共外交要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能量强大的宗教为资源,传播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公共外交更加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宗教是地缘政治中“貌不惊人”的软实力,宗教发展现状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要关注宗教的地缘政治影响.开展宗教公共外交还需要注意宗教的正反两面性、扩张性、虚实兼顾性以及“放大器”与“导火线”作用.

  • 标签: 宗教发展 公共外交 中国智慧 资源 地缘政治 文化历史
  • 简介: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将中印关系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在中印两国学者和政要的热情支持下,1954年5月,印中学会首先在印度成立。次年5月,中印学会在南京成立。其最大成就是推动在印度国际大学建立中国学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的两个学会对于增进中印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印关系 文化交流 泰戈尔 1954年 国际大学 友好关系
  • 简介: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和文化上各种矛盾的多元交织,时有龃龉.民间交流对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增信释疑十分有益,其中留学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抓住契机,从学者、媒体、语言学习等各个方面推动民间交流,推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 标签: 民间交流 中日关系 相互理解 语言学习 双边关系
  • 简介:在不少人看来,加强公共外交就意味着通过增加经费、增加机构、增加人员、增加媒体覆盖范围、增加对外公关活动等等。笔者以为,上述工作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外平等和坦诚地交流

  • 标签: 公共外交 交流 坦诚 平等 公关活动
  • 简介: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是日语国际推广的最主要行为主体.它利用自身机构性质和事业宗旨的公益性,通过兼顾语言推广与文化知识交流、科学化机构管理、全球化分支布局、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等方式积极推动日语的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当前多种因素制约着国际交流基金的日语国际推广行为.

  • 标签: 国际交流 推广 日语 基金 行为主体 机构管理
  • 简介:本文将在宗教领域进行的公共外交称作宗教外交,宗教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举办两届的世界佛教论坛是宗教外交的成功尝试,不仅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对公共外交的广泛开展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更深层地推动.

  • 标签: 世界佛教论坛 公共外交 宗教 成功 文化软实力 国际影响力
  • 简介:9·11之后,美国对中东北非的公共外交注重地缘政治性,强调以公众为主体的双向交流,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通过国际教育交流计划增进穆斯林主流民众对美国的了解。然而,即使在"盟国"阿尔及利亚,美国教育交流计划也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美国在中东北非继续奉行霸权主义,致使该地区的反美情绪很难平息;二是在"限制与被限制"的阿尔及利亚社会,文化与制度障碍导致项目参加者自主性与关系支持的缺失,从而削弱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 标签: 教育交流 公共外交 交流者 反美 交流项目 批判能力
  • 简介:高邮市在实施孤残儿童“涉外收养”项目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与外国家长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江苏、介绍高邮,在无意识之间开展了公共外交,取得很好的实效.这是促进跨国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说明任何与跨国交流有关的事情都可能是公共外交事业的推广点,有利于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 标签: 跨文化交流 跨国收养 亲情 跨国交流 涉外收养 孤残儿童
  • 简介:近年来,宗教在全球的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让宗教从三百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边缘逐渐回归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宗教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软力量。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宗教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宗教传播与和平交流对于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涵盖多个文明和多种宗教,很多地区和国家呈现宗教多元异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既存在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共处,也充斥或者隐含着宗教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如何在新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多元共存与和平包容,规避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和挑战,加强沿线软环境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 标签: 宗教公共外交 软环境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复兴
  • 简介:西宁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及资源特色,积极开展与南亚国家城市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其中,与尼泊尔帕坦市的交流合作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可作为西宁市与南亚开展务实交流合作的典型案例.开展与南亚友好城市的交流,地缘优势、资源特色是重要基础;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是重要任务;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弘扬城市文化,促进人民友好往来是重要内容;海外华侨和友好人士是西宁与南亚开展友好交流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是做好与南亚友城交流的重要支持.

  • 标签: 交流合作 南亚国家 合作内容 西宁市 尼泊尔 务实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中外教育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格局。国际教育交流兼具学术性和政治性,是推进国家文化战略,开展公共外交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应高度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中所隐含的政治意义,加大投入、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充分挖掘国际教育交流中所蕴含的软实力资源。

  • 标签: 国际教育交流 公共外交 教育国际化 课程设置 文化战略 中所
  • 简介: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论文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样使其有助于改善邻国相处之道,促进东亚国际关系回到睦邻友好、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 标签: 文化交流 东亚国际关系 桥梁纽带 聚同化异
  • 简介: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发展与中国人寻找救国真理的过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了作越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大陆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留学潮从精英向民众扩散,规模日益扩大,足迹遍布全球.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代表和中国公共外交的使者,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大有作为.

  • 标签: 中外文化交流 留学生 20世纪80年代 当代 中国民主革命 公共外交
  • 简介: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交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中国在宗教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关键,即在于正视一个逐渐浮现的、与“文化中国”和“大中华经济圈”并存的“信仰中国”.“信仰中国”的提出,将为中国公共外交和两岸关系提供新的战略依托和政策思路,从而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国际形象、国家统一等四方面积极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

  • 标签: “文化中国” 宗教发展 两岸关系 公共外交 信仰 大中华经济圈
  • 简介: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灵沟通的纽带;不同文明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文化多样性归根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总而言之,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 标签: 文明对话 文化交流 公共外交 内容 文化多样性 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