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地区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文化部的“欢乐春节”成为一项对外文化交流重大品牌活动.2013年10月以来,文化部对外联络局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欢乐春节”进行了科学评估.本文选取了其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以期对相关部门、相关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有所借鉴.

  • 标签: 评估报告 春节 欢乐 对外文化交流 交流工作 科学评估
  • 简介:“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是第一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发布的涉及到多国公众的大型国家形象调研报告。“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和南非6个国家的数千名受众为调查样本。调查报告有以下主要发现:70%的海外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电视、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最主要的媒介;在海外民众眼中,中国是神秘而有魅力的,发展中国家民众更认可中国“和平”“中立”的外交立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是中国国民的主要特征,海外民众对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感兴趣;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有效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形象,但受访者多表示对形象片人物相当陌生;联想、海尔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但物美价廉依然是中国产品的主要优势。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形象调查 国家形象 普通民众 形象宣传片 研究机构
  • 简介:2015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可以概括为:大国博弈烈度增强,但总体关系格局基本稳定;热点问题突出,但仍具有可控性。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中,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实施创造性维稳、开拓性进取战略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中,南海问题热度上升,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犹存。不同地缘板块的交织搅动,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平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2016年将是一个多事之年。一些矛盾冲突点将会继续发热,大国博弈的联发效应会继续扩散。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塑造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妥善管控分歧,维护周边局势的基本稳定,避免局部冲击整体,让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得以维持和延续。

  • 标签: 中国 周边安全 环境 形势 评估
  • 简介: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与结构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性调整。整体来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趋稳,但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依然复杂多变,突发性事件仍难避免,风险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安全形势的调整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磨合与互动,中国塑造安全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显著增强。展望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有三大趋势值得密切关注:中国同周边主要大国关系总体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中国周边的安全热点问题,特别是“两海”问题,将朝着大局趋稳的方向发展,但个别国家如菲律宾等的挑衅行为短期内不会改变;恐怖主义威胁和互联网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将处在高风险期,需要各方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治理合力。

  • 标签: 磨合 塑造 周边安全 评估
  • 简介:冷战后,澳大利亚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备受关注的实力和影响力?美国是否决意保持她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如何维持太平洋地区的持续和平?本文的观点是:今天的亚洲给我们出了一道全新而独特的难题.这种局势造成的困境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老掉牙的冷战思维方式.

  • 标签: 太平洋地区 和平 澳大利亚 亚太地区 思维方式 冷战后
  • 简介:欧洲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之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价值。能否借助“一带一路”契机深化中欧关系、推进中欧合作,首先取决于双方对这一战略背景下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认知。根据欧洲智库中国研究网络(ETNC)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欧盟国家对这一战略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因为认知角度的不同导向更为积极或较为保守的态度。中国需要认真倾听来自欧盟国家的声音,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消除误解,扩大共识,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良性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一带认知 国家一带 报告分析
  • 简介:"新美国安全中心"战略报告《决战公域》从巴里·波森的"全球公域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军事基础"这一论断出发,对美国在全球公域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为美国继续保持全球公域控制权设计了一个内容具体、极具操作性的"三维战略",即在多边层面上主导建立全球性机制;在双边层面上接触负责任的关键行为体;在单边层面上重塑美国硬实力。该报告是后冷战时期有关美国大战略辩论的产物,并因"新美国安全中心"、报告撰写人及评审人浓厚的政府背景和美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而在宏观上影响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在微观上影响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因而值得国内学界和政界高度关注。

  • 标签: 美国 全球公域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 亚太再平衡战略 新美国安全中心
  • 简介:在公共外交的“多轨道”体系中,智库所从事的第二轨道外交活动不但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且智库外交是整个公共外交体系的智力和信息中枢,是多轨外交行动主体的“舆论领袖”.中国应重点扶持一批公共外交专业智库.对于民间公共外交智库的发展,政府在市场准入政策和税收减免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中国智库的多样性.公共外交智库要特别加强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要积极拓展国际影响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 市场准入政策 政府外交 国际影响力
  • 简介:在后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功能和规模持续扩展,为中国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笔者

  • 标签: 中国国家 国家形象 形象建设
  • 简介:自2004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亚太自贸区”,FTAAP)的倡议以来,对亚太自贸区的研究与规划逐渐进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事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专门通过了一些政策文件。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对建设亚太自贸区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为今后有关亚太自贸区的研究和落实进程提供了行动计划框架。从目前来看,亚太自贸区建设主要有四种政策途径:促进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单独依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整合RCEP与TPP,实现茂物目标。但上述四种政策途径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FTAAP、TPP和RCEP共同存在的可能。从趋势上看,FTAAP建设正融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程讨论和议题落实的过程中,并随之不断推进而进入更具体的政策实践中。

  • 标签: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自贸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茂物目标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亚太外交经历了一个重新融入地区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亚国家不仅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逐渐对以和平发展合作塑造地区安全环境达成了共识。然而,自2010年美国大力推行再平衡战略以来,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东亚主要力量的关系不约而同地受到磨损,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陷入停滞。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得不超越以往的地区融入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地区共同体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重新以发展合作来界定地区议程,强化本地区的利益融合和共享机制,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推动亚太地区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亚洲特点的新型观念意识,比如多元共生意识、亚洲主体意识、同享共担意识等。

  • 标签: 周边安全 中国外交 命运共同体 亚太再平衡
  • 简介: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参与建设合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合作项目陆续展开,合作进展令人鼓舞;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遭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挫折。为了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企业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意义的认识,紧紧抓住机遇、努力规避风险,切实践行'合作共赢'理念。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和意义的认识'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

  • 标签: 一带建设 企业参与 参与一带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管总的规划和行动纲领,是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平台。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区域。近五年来,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为引领,加强了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项目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地区外交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推进在中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

  • 标签: 一带建设 中亚外交 建设中亚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周边部分邻国海洋争端的困扰;沿线国家政局变幻及经济结构脆弱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地区冲突外溢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虽无法回避并可能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对接存在困难,但尚不足以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寸步难行。中国应冷静看待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统筹考虑"一带一路"实施进程,妥善处理安全议题,建立综合性风险预防机制,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 简介:长期以来,中央媒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媒体外交"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效应,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排头兵"。而布局中央媒体的高端智库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挥公共外交潜力的基本条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指出:专家团队(研发思想产品)与对外传播(传播思想产品)是智库建设的两个"车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播思想 国际话语权 韩方明 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社
  • 简介:近年来,宗教在全球的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让宗教从三百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边缘逐渐回归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宗教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软力量。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宗教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宗教传播与和平交流对于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涵盖多个文明和多种宗教,很多地区和国家呈现宗教多元异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既存在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共处,也充斥或者隐含着宗教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如何在新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多元共存与和平包容,规避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和挑战,加强沿线软环境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 标签: 宗教公共外交 软环境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复兴
  • 简介:'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办好'世界城市日',具有国际、国家、地区三重意义。本文回顾了'世界城市日'设立以来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从明确性质、完善体制、深化研究、积极策划活动、重视传播、资源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

  • 标签: 上海建设 世界城市 全球城市
  • 简介:从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的民意调查来看,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情况仍不容乐观。本文分别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的建设路径分析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建设情况,提出在民间层面发挥个人对个人传播的优势能够补充官方层面软实力建设的不足,为进一步拓展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软实力建设空间提供助力。

  • 标签: 东南亚国家 中国东南亚 国家软实力
  • 简介:上海以城市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思路已经突破了国际友好城市这一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最初形式,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从观念、机制、行动和国际经验比较四个角度出发进行大胆尝试,增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突破开放的“部门化”“碎片化”,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即公共外交影响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国际化 大都市建设 上海 国际经验比较 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