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报道必然是以信息和语言为主导的公共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舆论的动态和趋势,进而在相当的层面上影响了公共外交实施的政治生态.客观和全面地传播一个国家比较真实的国家形象,无疑会影响其他国家公众对该国的态度.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够跨越不同形态的文明,传递人类的共有价值,是文明之间对话和沟通的桥梁.

  • 标签: 新闻报道 公共外交 信息传播 国家形象 国际舆论 外交活动
  • 简介:Mr.QiXuchun.Vice-ChairmanoftheNationalCommitteeofCPPCCandVice-PresidentofCAFIUmetwiththeEuropean-AmericanYoungLeadersDelegation.(Oct.19)Mr.LiuHongcai,Vice-MinisterofIDCPCandVice-PresidentofCAFIUmetwiththeEuropean-AmericanYoungLeadersDelegation.(Oct.20)

  • 标签: 图片新闻 新闻英文
  • 简介: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西方保护主义思潮弥漫的背景下,中国通过2016年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以及2017年5月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与此同时,美国却因新任总统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政策而遭到各方质疑,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移开始进入国际舆论视野。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是美国外交政策辩论

  • 标签: 涉报道 情况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涉
  • 简介:2016年欧美假新闻泛滥,引起了欧美各国政府、媒体、科技企业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假新闻泛滥已经让欧美传统媒体失势、政府权威受损和民粹主义激化。更重要的是,某些国家利用社交媒体放大假新闻凸显舆论战和信息战新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波特曼-墨菲反宣传法案(PortmanMurphyCounter-PropagandaBill)》。美国国防部将在2017年获得额外预算,专门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反宣传中心,与盟国一起反制政治谣言和假新闻。然而,美国将我国列为反宣传的重点对象,是一种赤裸裸的“网络霸权”行径,将我国的公共外交与他国利用假新闻开展舆论战和信息战混为一谈。这再次表明,我国对美的公共外交依然任重道远,阻力不是来自美方的民众,而恰恰是美国政府及其官员的双重标准。

  • 标签: 假新闻泛滥 外交启示 开展外交
  • 简介:由“中国因素”引发国际媒体大肆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对我国公共外交提出了挑战.了解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印象,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2012年BBC纪录片TheChineseAreComing的解说词的文本用关键句提取并使用ReplacePioneer软件进行词频统计,这样可以解析中国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印象,由此探寻其对建构中国形象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形象 媒体报道 The 纪录片 BBC 国际
  • 简介:《冷战和美国新闻署:1945年至1989年的美国宣传和公共外交》(尼古拉斯·卡尔著)一书集结了大量珍贵材料,总结了“美国版”公共外交的五大核心为倾听、倡导、文化外交、交流外交、国际广播.美新署主要有五项特色活动:传播政府的声音、不断改善传播技巧和手段、派遣艺术使者、举办展览和放映电影、召开国际会议.从美新署实施公共外交的七条经验教训和体会可以看到,美国公共外交并没有陷入低潮,而是不断调整手段和方式,采用新的技术,调动更多的民众,以更加新颖有效的形式开展活动.

  • 标签: 公共外交 美国 新闻 冷战 演变 兴衰
  • 简介:《金融时报》被日经收购之后的五个月中,对涉华议题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但报道倾向暂时未出现明显变化;对涉日议题的关注度较为稳定,对涉日议题的报道倾向出现由批评质疑向温和中立转变的迹象,并积极报道“安倍经济学”。调研结果发现,日经新闻能否遵守收购时对编辑独立的承诺值得怀疑;《金融时报》成为日本企业“公关媒体”和日本政府“外宣媒体”的可能性增大;其针对中国大陆读者设立的《金融时报》中文网的编辑方针走向需要持续观察;媒体文化冲突与日本国内舆论环境恶化也将给《金融时报》编辑方针带来不确定因素。

  • 标签: 依然独立 倾向变化 变化分析
  • 简介:自2014年下半年至今,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跟踪报道和分析。相关报道认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上台执政后,中国领导集体将中国打造成超级大国战略意图的具体表现。中国推行这一战略有在亚太地区牵制甚至抗衡美国之意。安倍内阁始终从如何将日本打造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由此获得新的身份认同价值这一视角来分析中国对外战略意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相继成立后,日本各界就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是否应与中国合作的问题,出现了与安倍政府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但社会舆论对日本政府的影响有限,安倍内阁随即操控了局面,推出与"一带一路"倡议针锋相对的政策。

  • 标签: “一带一路”日本主流媒体 安倍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