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印尼前任总统苏哈托时期(1966—1998年)所提倡的双重职能(dwifungsi)军政一体化教条随着印尼民主化进程而结束,军人参政失去了合法性来源。改革派政治领袖如前任总统瓦希德执政时期(1999—2001年)和梅加瓦蒂时期(2001—2004年)积极建立以文人统治为主的政府。军人参政在印尼民主化时代似乎不会再出现。然而,在苏哈托专政时期享有崇高政治地位的印尼军人未能完全接受民主化时代的文人统治模式。许多具有军人背景的政治人物开始以不同身份和方式试图重返政治舞台,充分利用民主化时代的机制来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政治纲领,寻求民众对他们的支持。本文探讨印尼军人在后苏哈托时代,如何利用民主选举方式寻求合法性,以及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印尼 军人政治 双重职能 合法性
  • 简介:[摘要]在从1948年1月4日独立至今的68年问,缅甸军人直接掌权或由其扶持的政党执政的时间共约56年。2015年11月8日,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军方扶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惨败。2016年3月30日,民盟资深成员吴廷觉总统领导的新政府宣誓就职,取代退役将领吴登盛领导的巩发党政府。缅甸军人长期直接或间接执政的历史暂告结束,这是缅甸民主转型的里程碑。但依照缅甸宪法,军人仍保留诸多权力,是与民盟政府并立的另一权力中心,军人与民盟政府关系好坏将是影响缅甸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缅甸军人完全退出政治尚需时日,不排除其再度干政的可能。

  • 标签: 缅甸 军人 政治
  • 简介:军队特性是影响军队夺权结果的关键变量。在政治转型前,军队特性可分为自主性军队和依附性军队两类。这两种类型军队可从控制模式、介入政治纠纷程度和身份认同差异等三个维度进行区分。由于自主性军队和依附性军队在以上三个维度所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其在夺权行动中出现了行动能力、话语权建构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最终导致了夺权结果的不同。作者以埃及、土耳其和伊朗三国军队为案例,阐述了政治转型之前军队特性对转型之后其夺权结果的影响,进而分析军队在政治转型后与文官争夺的主导权的斗争中获胜的原因。自主性军队行动能力强,同时凭借其军事特性可以实现与前政权的脱钩,并且其长期以来在民众中积累的话语权和灵活性优势也使其在与文官势力的博弈中占据上风,因此能够夺权成功。而在依附性军队中,由于其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并且紧密卷入前政权事务,因此其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会成为新上台政治势力首先消灭的对象,故而其夺权行动往往失败。

  • 标签: 军人夺权结果 军队特性 政治转型 行动能力 话语构建 灵活性
  • 简介:<正>在发展中国家中,泰国农村经济一直以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世界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稻米、木薯制品、蓖麻籽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菠萝罐头居第二位;橡胶、冻虾居第三位;玉米居第四位;蔗糖居第五位。泰国又是世界

  • 标签: 农村经济 发展状况 泰国 世界农业 蓖麻籽 重要地位
  • 简介:本书论述了1850年至1980年期间中爪哇北部沿海乡村贡多萨里的社会组织变化,并着重对其土地占有和劳资关系的变化,也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其社会分化的过程进行分析。近来,爪哇乡村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已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长期以来,人们对该乡村的主要看法是,它是一个基本上清一色的小农社会。虽然殖民主义的决策者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提出了上述看法,但这个平等的农村形象却是克利福德·吉尔茨在其题为《农业的衰退》一书(1963年)中所塑造的。他的主要论点是,他坚持认为殖民主义对爪哇的剥削以及水稻农业的生态特性共同导致了一种独特农业组织的产生。这种农业组织之所以能够持久地吸收农业经济中迅速增长的人口,不是由于提高了生产率,而是由于保

  • 标签: 农业组织 农业经济 北部沿海 劳资关系 社会分化 克利福德
  • 简介:<正>印度农村信贷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主要投入物之一。从“一五”开始,印度政府为了加速农村发展,“消灭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在继续增加农业计划投资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贷的政策,不断扩大农村信贷机构和增加信贷额,并在实施过程中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农村信贷 商业银行 信贷机构 分支机构 印度政府 重点部门
  • 简介:<正>近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制订了符合客观规律的改革政策,我国农业有所起色。最明显的是粮食生产已有一定改现,从粮食连年短缺,至今已基本解决全社会的吃饭问题。但无论如何,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农村现状,以采取步骤,从宏现上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飞跃。

  • 标签: 农村 越南 经济现状 客观规律 社会经济 改革政策
  • 简介:一般说来,比起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基础设施要完善得多,相对来说工人的教育水平也很高,能够获得优质的劳动力,因此企业都倾向于在城市地区及其近郊投资设厂。为此,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进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工厂建设热,城市地区自然就会发生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便吸引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移动。城市人口逐渐过剩,从农村到城市的过剩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贫民窟,从事卖淫、销售药物等地下经济的人和药物中毒、感染艾滋病的人增多了。泰国的库伦托伊贫民窟可以说就是其典型。

  • 标签: 农村地区 企业设立 工业化战略 非政府组织 泰国 过剩劳动力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在《墙上的斑点》这一短篇小说中娴熟地使用了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与视角转换等主要意识流写作技巧。小说在表现她致力于写作方式的革新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精神追求

  • 标签: 意识流 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 时间蒙太奇 视角转换
  • 简介:本章主要探讨八十年代以后泰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但是,泰国的农村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并没有出现骤然的变动。泰国农村自六十年代(有的地方还要早些)以来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在量方面(例如,居民迁移到城市去)和质方面(例如,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本文却是以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变化为考察中心的,譬如说,1980—85年的五年期间内农村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00%,其后,到1989年则下降到1.59%。如果

  • 标签: 八十年代 人口移动 地方生产总值 城市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亚洲经济研究所
  • 简介:<正>印度农民自古以来就是农村市场贸易的牺牲者。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自发的销售合作社形式在印度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但农村市场仍一直为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所控制,是他们敲榨勒索的工具。印度政府为了改变农村市场结构,1954年采纳全印农村信贷调查委员会的建议,有组织的建立了一些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根据中央立法,1956年筹建了全国合作发展和仓库董事会,1959年尼赫鲁在一次讲话中号召:“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印度每一个村庄建立一个乡评议

  • 标签: 合作社 农产品市场 销售市场 销售系统 印度农村 农产品销售
  • 简介:南亚国家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独立后南亚国家政府在外国援助机构的帮助下颁布了一系列农村发展计划,包括农村社区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公共工程发展计划和微型贷款计划等,旨在重建农村基础设施和体制机构,实现扶贫和脱贫的目的。南亚国家农村反贫困的战略选择包括开发落后地区,向贫困人口提供生产资源和生产技术,加大妇女技能培训以促进社会转型,提高原住民和边远人群的知识技能,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和市场开发等方面。

  • 标签: 南亚 农村发展计划 反贫困 战略选择
  • 简介:第二个五年计划(1976—80年)和第3个五年计划(1980—85年)的完全失败,迫使越南共产党的老卫士在1986年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下台。实际上,改革者们的执政标志着越南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新经济政策着重于三大生产计划:粮食和食品、消费品和出口产品。农业构成越南经济的基础,并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养活其大约80%的人口,因此其发展业已成为第4个五年计划(1986—90年)的主要目标。在这方面,新的改革已注入土地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及农产品的交易。改革者们也采取了其他矫正措施,以维持越南农

  • 标签: 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 越南经济 土地管理 出口产品 生产计划
  • 简介:<正>印度独立40多年来,国大党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作为。1989年,当时的国大党主席拉·甘地出于政治需要,提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还权于民的口号,并将其写进1989年和1991年的竞选纲领。拉奥上台后,很快提出了新的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法案,并作为第73次修宪令被议会通过。这一法令的颁布和执行,标志着印度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前景不容乐观。一、印度农村基层政权的现状印度农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种姓、宗教、语言、地区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农村基层

  • 标签: 基层政权建设 国大党 管委会 农村基层政权 农村社会结构 印度农村
  • 简介:印度尼西亚在1998年开始实行的政治改革为改变国家与社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以强有力且积极负责的地方机构来取代新秩序政权的中央集权统一结构.本文提出了地方政治与乡村机构民主化的法律体制.印度尼西亚的所有乡村都已选出了其代表会议(representativecouncils),因此村长就不再是村社的唯一权威了.乡政府享有广泛的自主权,它们无须经过上级批准就可以进行决策和执行政策.然而,分权化和民主化虽很必要,但还不是发展农村和缓解贫困的充分先决条件.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积极约定必须确保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受到曲解,并确保普通民众能够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和地方管理.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乡政府 农村 民主体制 地方政治 乡村管理
  • 简介:引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了,但贫困问题仍持续存在,特别是农村人口。与此同时,在富裕和贫穷的国家之间,以及在第三世界内部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拉大了。对于第三世界农村地区的多数人来说,发展的承诺尚未兑现。以马来西亚为例,经济增长率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到1985年,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增长在不同地理区域、经济部门和社会经济阶级之间并非平均分布。大部分人口并没有

  • 标签: 案例研究 不发达 在第三世界 贸易条件 出口部门 社会经济
  • 简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土地改革一直被列入菲律宾的政治议程。但是,该国土地结构变革的进展却极其缓慢。几乎历届总统都强调实施一项新的土改法令,这就使得土改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讨论农村动乱的原因、土改立法,执行土改的局限性,以及法令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文献可谓卷帙浩繁。不过,大部分的论文还停留在对全国,或至多是对地区的整体研究。从这个角度说,它们在获得资源分配问题上反映的是行政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也反映出一种自上面下了的解社会变革的推理方法。这就排除了

  • 标签: 政治议程 马科斯 土地银行 家庭收入 土地所有权 资源分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