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英国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欧盟制乏认同是英国迟迟不愿意放弃英镑,使用欧元的重要原因。文章首先分析了英国政府和大众对欧元的态度,指出单纯的经济原因不是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的充分理由;其次,本文讨论了认同、民族国家货币与欧元的关系;最后,从英国民族认同和欧洲认同的关系来看,英国长期视欧洲为他者,对欧洲缺乏认同感。用经济理由拒绝欧元是英国人对欧元真实想法的一种掩饰。

  • 标签: 英国 欧元 欧盟 经济利益 认同感
  • 简介:作为南海争端的“局外人”,泰国反对南海问题复杂化和扩大化,反对南海问题影响中国—东盟整体关系的发展,希望争端各方能够和平解决争端。同时,自2012年开始接替越南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后,泰国在南海问题是否应该东盟化问题上开始“走钢丝”。泰国对南海争端的态度与其国家利益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泰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有利于南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争端国家之间危机管控能力的提升。但是,泰国追求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以与中国开展集团式谈判的态度和行为会加剧南海争端东盟化。展望未来,泰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将会在保持一定的延续性的基础上追求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平衡。

  • 标签: 南海争端 泰国 态度
  • 简介:在印度争取独立自由的进程中,激进派领导人钱德拉·鲍斯对中国抗战的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到反对的转变。鲍斯的激进独立斗争思想是其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随着印度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而最终实现。

  • 标签: 钱德拉·鲍斯 印度独立斗争 激进民族主义 中国抗战
  • 简介:马来西亚计划公布之初,英国态度犹豫不决,更倾向于支持新马合并。由于马来亚联合邦不肯做任何让步,英国遂改变立场,转而支持马来西亚计划。马来西亚成立后,英国在军事、外交及经济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行动党与联盟出现矛盾时,英国从中斡旋,在协调新马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英国并没有能够阻止新马分家。

  • 标签: 马来西亚 新加坡 英国 分裂
  • 简介:<正>美国为了摆脫其日益陷入侵越战爭的絕境,它一方面瘋狂地扩大侵略战爭以进行战爭訛詐,一方面又在玩弄“和平”阴謀以追求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两方面它都有一些搖旗吶喊的嘍囉和謀臣策士。代表沒落腐朽阶級的一些国家的反动政府和掮客,各自怀着不可告人的动机,以各种不

  • 标签: 越南问题 南斯拉夫 印度政府 英国 法国 掮客
  • 简介:新加坡作为大英帝国的战略与商业前哨,始建于1819年。新加坡起初是由驻印度的英国官员管辖的;到了1867年,它终于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一直到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合饼为马来西亚,才结束了其殖民地地位。新加坡自建埠以来经济增长之迅速,远远超过了另外两个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和马六甲。1830年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海峡殖民地的首都和政权中心。同其经济发展一样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移民人口的增长。自

  • 标签: 新加坡华人 华人社会 殖民地人民 移民人口 马来亚 槟榔屿
  • 简介:在2014年印尼新科总统佐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和成为世界海洋轴心是核心之一。在其就职演讲中,他强调“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印尼是群岛国家,拥有17508个岛屿,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历史上一直是海洋大国,居民谋海为生,蔚为风尚。同时,印尼部分海域毗连南海,与周边国家有海洋管辖界限的争端,但印尼当局历来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冲突。本文摘编印尼部分政要和专家关于建设“世界海洋轴心”的论述及印尼政要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以飨读者。

  • 标签: 南海争端 印度尼西亚 海洋 世界 态度 国家发展
  • 简介:<正>印度《星期日》周刊1986年52期就中国边防人员在自己领土上进行正常巡逻和其它活动一事共披露了一组文章九篇,意在配合印度的外交活动—企图证明目前为印度所侵占、原属我西藏门隅、洛隅、下察隅九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归属印度,并为加强扩军备战大造舆论。现将其中的一篇署名为“专家”的《谁有多么强大》一文透露的对我军实力的估计、印军实力和印度统治阶级在解决印中边界争端问题上态度变化的内幕整理如下:

  • 标签: 印度政府 统治阶级 中国领土 边界争端 外交活动 中国军队
  • 简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最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六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今天有27个国家组成的欧洲联盟,其使命也由经济上的合作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司法、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不论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欧盟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标签: 欧盟 欧洲经济共同体 全方位合作 联邦德国 欧洲联盟 意大利
  • 简介: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ofArabStates-LAS,简称阿盟)自成立就成为反映阿拉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和折射阿拉伯世界与外界关系风云变幻的风向标。阿盟的诸多举措构成了中东问题的重要内容,甚至一度成为研究分析当代泛阿拉伯问题的“起点”和“最高点”。国外阿盟研究的议题涉及了阿盟成立的政治背景、发展历程、地区作用及政治协调功能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阿盟所有的功能性领域,不仅丰富了国际组织的实证研究内容且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并使国际组织研究的着眼点从联合国、区域政府间组织扩展到民族区域组织。

  • 标签: 阿盟 议题 国外 阿拉伯国家联盟 意义 借鉴
  • 简介:前言目前,在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场所进行着有关东亚外汇政策协调的探讨.区域内合作的课题有:①国内金融体系的整顿、②紧急时流动性支援体制的完善、③政策对话及监督的加强、④关于外汇政策协调的探讨.其中,关于①-③,已经实施了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sianBondMarketsInitiative)和清迈倡议等,有了稳步的进展.但是,④的有关外汇政策的协调被认为是长期的目标,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政策协调 外汇 课题 东亚 金融合作 金融体系
  • 简介:香港的物业管理及其借鉴意义·辛欣香港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房地产发展很快,已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而在物业管理方面香港借鉴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制度,其中不少做法对于内地推行规范化...

  • 标签: 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管理企业 公共契约 自我管理组织 建筑物业主 互助委员会
  • 简介:2013年9月18日,为抗议俄罗斯在北极开采石油,30名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乘坐船旗国为荷兰的“极地曙光”号,试图登上俄罗斯的钻井平台。俄罗斯逮捕并扣押了该船只及其人员。2013年10月4日,荷兰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的规定对俄罗斯提起强制仲裁。10月21日,由于仲裁庭尚未成立,荷兰依据《公约》第290条第5款的规定,请求国际海洋法庭作出临时措施的裁决。要求俄罗斯迅速释放被扣押的船只和人员。俄罗斯对此表示其不接受国际海洋法庭的管辖权,并且不出庭应诉。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对中国提起附件七仲裁,挑战中国在南海的权利。在此案中,中国也没有参加仲裁程序。本文通过介绍“极地曙光”号案和中菲南海仲裁案中对于不到庭的判决,分析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对于不到庭的态度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洋法庭 附件七仲裁庭 不到庭应诉
  • 简介:战争性质变化、全球化发展以及冷战结束导致安全关注焦点逐渐转向人类安全.2003年和2004年的两次全球性大规模传染病,再次将人类安全的重要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但由于"人类安全"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且含糊,决定了它不能真正成为一项国际通行的外交指导原则和学术研究范式,而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成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一项参照和学术研究的一个思考方面.也正是这一原因,人类安全成为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寻求某些目的的有效工具.鉴于人类安全观存在的重大政治与伦理困难,真正符合国际社会几乎所有国家安全需求的安全观念或许应当是中国所倡导的"新安全观".

  • 标签: 人类安全观 国际政治 外交政策 指导原则 国际政治 文化安全
  • 简介: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 简介:本文旨在论述发展中印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开展对印公共外交提出建议。本文强调,在中印相互依赖加深与双方互信不足并存的背景下,加强公共外交正当其时。这既有助于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也是推进两国舍作的必然要求。同时,本文还较为系统地从战略目标、工作内容、实施主体、目标对象、重点部门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 标签: 中国 印度 公共外交 策略
  • 简介:2004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生效。北部湾划界协定和渔业合作协定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一个双赢互惠的安排,显示了双方完全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好两国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两国构筑“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关系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将增进两国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和其他领域全面而密切的合作,有利于北部湾地区的长治久安。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无疑给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 标签: 北部湾地区 划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功 渔业合作 历史遗留问题
  • 简介:事不过三。在经过三轮富有成效的对话之后,G20终于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实现了机制化。尽管机制化的具体运行有待细化、前景仍具某种不确定性,但其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异常深远,对中国外交的现实启示也值得总结。

  • 标签: 中国外交 机制化 G20 国际关系 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