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的新安全是在后冷战时期形成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原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安全理论.这种新安全模式的形成以及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必然对地区安全和世界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中国 安全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安全理念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
  • 简介:<正>印度社会中存在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它对印度的社会稳定、经济持续的健康的发展、精神文明保持和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印度中产阶级的状况、地位和作用及作者访印期间对中产阶级的所见所闻谈些看法。一、印度存在一个中产阶级国际上研究印度的学者中,指出印度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出现一个中产阶级的不乏其人。比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轰动世界论坛的《变化了的世界经济》论文中就曾描绘过印度的中产阶级。本人在《九十年代印度经济前景》一文中也曾论及过印度中产阶级。陈

  • 标签: 中产阶级 印度政府 印度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 九十年代 发展中国家
  • 简介:义利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伦理规律问题,表现为道德与个人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虽然也是利润,但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即追求社会大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下,我们仍然需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

  • 标签: 义利 道德 市场经济 集体主义
  • 简介:<正>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这条公共价值的意思是,通过协商而非加剧矛盾(对抗)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发展一种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特定活动方式来进行调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容忍和妥协的精神。当分歧产生时,有关各方面要互谅互让,通过协商消弥分歧,而不是把矛盾扩大化。否则,会导致社会成为一盘散沙,危及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 标签: 共同价值观 新加坡 活动方式 公共价值观 宗教信仰 华人社会
  • 简介:冷战结束后,安全的定义不断得到扩延和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广义安全威胁,中印两国的安全也相应发生转变.安全转型为中国和印度提供了更多安全合作的契机,有助于两国在合作与互信的良性互动中改善关系.

  • 标签: 安全观 中印关系 安全合作
  • 简介:战争性质变化、全球化发展以及冷战结束导致安全关注焦点逐渐转向人类安全.2003年和2004年的两次全球性大规模传染病,再次将人类安全的重要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但由于"人类安全"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且含糊,决定了它不能真正成为一项国际通行的外交指导原则和学术研究范式,而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成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一项参照和学术研究的一个思考方面.也正是这一原因,人类安全成为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寻求某些目的的有效工具.鉴于人类安全存在的重大政治与伦理困难,真正符合国际社会几乎所有国家安全需求的安全观念或许应当是中国所倡导的"新安全".

  • 标签: 人类安全观 国际政治 外交政策 指导原则 国际政治 文化安全
  • 简介:一.有关华侨婚姻的研究1.婚姻研究的意义及先行研究本文将对旅日华侨的婚姻加以考察。有关婚姻的研究可以说是全世界及日本以往的华侨研究中最不充分的领域。例如,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华侨研究中,除了20世纪30年代陈达的《南洋华侨与福建、广东社会》(日本青史社,1939年,第140—178页)、50年代M.弗里德曼的《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与婚姻》(M.Freedman,1985)及最近薛直珍等的《美国纽约的华人家庭》(1993年)之外,没有系统的研究著作。关于这一点,中国华侨研究者裴颖最近也指出,对于这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裴颖:“华侨婚姻家庭形态初探”,

  • 标签: 旅日华侨 婚姻观 20世纪30年代 新加坡华人 家庭形态 华侨研究
  • 简介: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国际安全领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安全威胁复杂多样,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疾病蔓延、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环境构成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新的国家安全理念来应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结合本国安全面临的具体实际,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并在外交实践中努力加以贯彻。新安全是与冷战思维相对立的一种安全,目前已成为中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价值观念。新安全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和平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坚持平等、正义的基本信念,其独特内涵昭示着中国将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标签: 和平发展 安全观 中国结 非传统安全威胁 国际安全形势 国际和平与安全
  • 简介:(3)女性华侨的择偶标准关于未婚女性的择偶,比起男性,亲属的“干涉”更多,选择范围和选择机会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民族文化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及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婚姻的影响、日本社会男女地位的差距(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夫妇的角色分担等)、以及中国和日本的法律的影响。

  • 标签: 旅日华侨 婚姻观 日本社会 未婚女性 择偶标准 生活方式
  • 简介:毛泽东在30年代曾认为,形式逻辑是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反对矛盾性,主张同一性,反对概念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概念及事物的凝固静止,因而是与辩证法正相反的东西。建国后,从50年代初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时开始,毛泽东就一直关注着形式逻辑问题。在谈话和书信中,他不再把形式逻辑划归资产阶级和形而上学,而是多次表示,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它与辩证法之间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毛泽东的形式逻辑由此发生转变。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对我国的形式逻辑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和督促出版或再版了包括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问题》、《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和章士钊的《逻辑指要》等在内的一系列逻辑专著,对我国形式逻辑研究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形式逻辑 辩证法 逻辑观 《逻辑指要》 周谷城
  • 简介:在西方社会家庭观念日趋淡化,家庭组织日呈崩解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则坚持亚洲社会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传统),大力宣传家庭的价值,强调家庭的意义,促进家庭的功能.1992年,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白皮书》中正式将'家庭为根'确定为新加坡人所应奉行的'共同价值'.1998年,新加坡理工学院商业行政系对801名新加坡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者都认为家庭是建立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实际上,'家庭为根',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理念或共识.这里,我们将从家庭功能和家庭本位两方面分析新加坡'家庭为根'的具体内涵.

  • 标签: 新加坡 '家庭为根' 共同价值观 家庭功能 家庭本位 儒家文化传统
  • 简介:本文所指的领导者,概括而言,称为"事业系统"的领导者,泛指各种事业和层次的领导者,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领导者.

  • 标签: 形势 领导者 人才观 事业系统
  • 简介:本文讨论的重点是"9·11"后的欧盟中东政策.在分析了战后、特别是"9·11"后世界格局变动及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这一背景的基础上,文章对欧美中东政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差异分析是重点.文章最后还尝试着从欧美不同的世界包括时代、战略以及对"伊斯兰威胁"的看法这一角度,对它们的差异作出解释.

  • 标签: 中东政策 “9·11” 世界格局 时代观 世界观 对外战略调整
  • 简介:2001年春季,欧盟斯德哥尔摩理事会上通过决议,明确要求成员国进一步贯彻2000年夏季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的欧盟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宏观经济政策新的战略目标。就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并巩固其成果、激活和保障劳动及产品高层的有效运行、强化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问题,向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优先采取的行动和政策建议,并提出了为实现上述目标所将应对的挑战。

  • 标签: 欧盟 政策目标 就业工作 劳动力市场 公共财政 宏观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