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马克主义大众化互动共生:面临共同的时代语境,肩负共同的时代使命,具有共同的发展特征,在交融与重构中共同发展。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延安文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重构中实现繁荣;延安文艺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发展,是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

  • 标签: 延安文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互动共生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空前巩固。但同时也要看到,不同于以往直白的“无用论”“空洞论”“过时论”,当前在认识和对待马克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几个“隐性”误区,其隐蔽性强、迷惑性大,危害不容低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误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 党员 诞辰
  • 简介:马克、恩格斯所创立的伟大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人权理论马克主义这两位创始人结合其生活时代的阶级和社会发展状况,深刻揭示了人权的本质及其阶级根源,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历史进步性、阶级实质及其虚伪性,深刻阐述了人权总是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重要原理,强调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能放弃争取人权的努力,无产阶级应当善于运用人权来改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推动社会进步。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主义人权观在中国也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并以此指引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权 无产阶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些旧的矛盾得到了化解,新的实践又催生着新的矛盾,对这些矛盾的认识和解答客观上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时代任务。以马克主义矛盾观看待“新时代”,实质上就是以马克主义矛盾观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大政治论断,以及以这两大政治论断为重要理论基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标签: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内在逻辑 理论基石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强化高职院校马克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主义信仰。当前高职院校马克主义信仰教育存在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生马克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以及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授课教师马克主义理论的培训,以学生的心智与认知为基础,优化教学艺术,提升教学质量。

  • 标签: 高职院校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完善路径
  • 简介: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主义,坚持马克主义的思想体系及其世界观、政治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防止一知半解、简单照搬,以及断章取义、片面否定的错误倾向。要坚持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国实际要求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用以指导实践,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对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不能僵化固守,更不能简单照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发展了的马克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不断开拓创新,包括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存在决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其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践检验,不能用理论检验理论,更不能用理论检验实践。

  • 标签: 纪念马克思诞辰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郑重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马克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其中包括: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论断;提出了统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历史使命理论;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理论;提出了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判断和论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布局、新观点、新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提出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主义理论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这表明,马克主义在中国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又一次与时俱进。

  • 标签: 党的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 简介:马克主义时代化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实事求是地面对时代变革,根据时代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总体安排,在回应时代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关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宝贵经验。只有在马克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准确研判时局变化、紧跟世界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才能尽显其时代性风采。尽管在不同阶段关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认识角度多有不同,但是"回应重大时代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共识。习近平关于如何使经典马克主义彰显价值和魅力、使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使二十一世纪马克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等论述,把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 简介: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绿色化创新,需要我们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升级,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从生态文明视域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经济规律论、生产—生活方式论、财富理论、资本理论等,开拓当代中国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 标签: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 绿色发展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他的内涵分析,就是要从构成要素及其矛盾关系上,揭示马克主义中国他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马克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存在而不是静态的结果性存在,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发展过程的统一体,中国化马克主义马克主义中国化动态过程所形成的正确理论成果。马克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发展主体理论客体峡际客体、结合过程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间的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自主创造性的结合过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多要素互动 自主创造性 结合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诞辰200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宣示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对马克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战略定力,提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要求,是一篇光辉的马克主义纲领性文献。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学精悟透 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 简介:民族院校大学生对马克主义信仰的接受与认同有着独特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马克主义信仰状况的分析,以期应用学科科学性建构、实践教育手段、环境塑造等举措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马克主义信仰的养成机制,使民族院校大学生坚定马克主义信仰,提高马克主义理论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信仰 少数民族大学生 机制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告:'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党员干部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首要位置,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共产党员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批腐败分子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想信念 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人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是马克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从马克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取为改善人民民生福祉的精神力量,马克的人生境界激励着习近平为改善人民民生做点实事,马克主义方法成为习近平解决民生、发展民生的钥匙。

  • 标签: 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渊源
  • 简介:虽然马克和恩格斯是马克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在阐述这一思想时并没有用过“统一战线”这个词,而是使用了“同盟”“联盟”“团结”“联合”等词汇。列宁和斯大林创制了统一战线这个专用名词。这一专有名词经共产国际定型后,在全世界共产党人中流传开来。1922年5月,陈独秀将“UnitedFront”译为“联合战线”。1925年5月,邓中夏将之改译为“统一战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统一战线成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统一战线学
  • 简介:马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诞辰200年、马克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会通说” 主体接受论
  • 简介:整体性是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性。唯有从整体出发认识马克主义,才不会仅着眼于马克主义的只言片语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从马克主义的逻辑理路来看,"两个必然"作为马克主义理论追求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实现途径,是贯穿整个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线索。"两个必然"作为一条主线,使马克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以贯之,体现着马克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两个必然"作为重要的马克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指导,体现着马克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两个必然"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整体性。

  • 标签: “两个必然”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 简介: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政治认同 向度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马克和恩格斯在共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创立起来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马克逝世后,捍卫、完善和发展马克主义理论成了恩格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于恩格斯晚年捍卫、完善和发展马克主义理论精神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晚年对于马克主义理论精神的坚守、丰富和完善,进而关系到对于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同时,也关系到对马克恩格斯学术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晚年继续秉持马克主义理论所固有的批判精神、客观地承认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意义、在指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继续同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马克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中,构建起历史的丰碑,彰显了他与马克之间的伟大友谊和学术关系。

  • 标签: 恩格斯晚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