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司法制度本身的善恶评判。司法公正离不开善制。善制的存在是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善制包括司法制度形式善和司法制度内容善。善制的道德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善制应符合正义;善制应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善制应符合广大民众的是非善恶共识。法官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由于善制在范围、价值诉求和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法官品性的德性伦理为补充。

  • 标签: 司法公正 制度伦理 善制
  • 简介: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权利保障意识不断增强,司法公正的内涵有必要重新解读。司法公正不仅满足于依法司法,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和丰富的道德内涵,以符合道德、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价值追求。

  • 标签: 司法公正 依法司法 人权
  • 简介: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普遍伦理 特殊伦理 德位合一
  • 简介:最高法执行指挥系统开通剑指"执行难"据《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5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系统24日开通,最高法执行指挥办公室同时挂牌。此举标志着以执行网络查控为核心、覆盖全国的法院执行指挥系统正式运行。各级法院执行人员足不出户,通过法院内网就可以实现对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财产的查控。据介绍,最高法执行指挥系统将全国四级法院间的执行网络纵向互联,与各中央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总行网络横向对接。

  • 标签: 商业银行总行 中央国家机关 疑罪 四级 证据确实 撤回起诉
  • 简介: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一个可靠的判决推理需要有价值判断及其推理的支持。哈贝马斯认为法律规范是一个由原则提供的规范体系,反对将其理解为具体的价值秩序,从而把价值与规范作了严格的区分。如此虽有建构法律商谈理论的必要性,却与司法实践不符,且在主观上忽视了实质的价值伦理学。而马克斯·舍勒等则主张将规范奠基于价值之上,将价值与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主张将价值推理的现实必要性与法律规范确定性的理想要求统一,实现"合理的"判决推理。

  • 标签: 哈贝马斯 马克斯·舍勒 判决推理 价值判断 判决推理合理性
  • 简介: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效率的"公正"是非公正,没有公正的"效率"是无效率.提高调解成功率是提高效率、获得公正的成功途径.

  • 标签: 司法公正 司法效率 调解
  • 简介:人类道德精神的发展和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只不过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的国家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有的国家(例如我国)迄今尚未实现这种转化。即便是在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的国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 标签: 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 社会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道德精神
  • 简介:21世纪中国的发展急需政策创新,政策创新需要政策伦理的指导和规范.政策伦理包括政策伦理的基本范畴、基本系统、基本功能等问题.

  • 标签: 政策伦理 范畴 系统 功能
  • 简介:干预司法是指司法裁判者之外的力量对司法活动进行过问、影响的行为.干预司法的治理关键在于记录.对显性干预应采用信息隔离和过滤的操作模式,由专门机构鉴别、分类、记录;对隐性干预应当给予法官特殊保护,允许其录音录像、选择多元备案程序甚至越级报告.记录后,应当由司法机关及时、全部、无保留地公开.干预司法的防范,在制度设计层面,要理顺法院与人大、行政机关、执政党等机构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提升法院的独立性;在制度实施层面,要加强职业保障,理顺法官与法院党组、行政领导和监督体制的关系,提升法官的独立性.

  • 标签: 干预司法 司法改革 司法独立
  • 简介: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对企业道德向题的关注,基本上改变了商业行为与道德毫无关系的传统看法。当今由于企业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活动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破坏环境、恃强凌弱、损人肥己等违反道德的行为,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于是更多的人开始从道德的角度来讨论企业伦理管理问题,这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处理其与利益相关者关系

  • 标签: 企业伦理 企业道德 伦理意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经营 管理学研究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生活诸要素或已然达到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或社会发展状态。它不仅包含对社会外在生活整体的规范秩序的“良序化”(罗尔斯语)的严格政治要求,而且也包括对社会内在生活品质的精神秩序的“和谐化”的高度伦理理想。因此,“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不仅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公正安排,还需要社会制度运作过程与结果的持续正义。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行政伦理 社会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
  • 简介:依据党的政策主张制定的民事司法政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党对某一时期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的基本判断。民事司法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干扰司法活动规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提高民事司法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并在运行中注重其实效性。

  • 标签: 党的政策 司法政策 民事司法 科学化
  • 简介:从家族主义到集体主义,是我国农村伦理体系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但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农村集体主义伦理体系面临多种挑战乃至陷入困境,从而酝酿着农村伦理体系的第二次变革。当前重建农村伦理体系,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立足“三维”需要整合道德资源、重视“常德”建设、加强对宗教和家族势力的引导、拓深拓宽原有涵盖领域等。

  • 标签: 重建 农村伦理体系 家族主义 集体主义
  • 简介:政府伦理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就此意义而言,政府伦理比任何单个的政策都更加重要,原因在于所有的政策都依于伦理

  • 标签: 公共政策伦理
  • 简介:创建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关照自然的意识,而且需要注意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种要求,已在《周易》中有所蕴含。从整体主义看,《周易》通过卦爻变化来构造不同卦象,以期达到对于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整体构造,不仅承认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价值和生存权利,而且自觉地把顺天的仁爱之性发扬光大,因此成就了一种广阔的生态伦理拓展;从多元主义看,《周易》是以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体悟来参透万物之状,强调的是如何思考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从政治伦理看,《周易》通过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肯定,示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整体主义、多元主义视角还是政治伦理视角理解《周易》,贯穿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线索是"生生之为易"。这一思想线索使从生态伦理向生态价值理论转换过成为可能,当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多元主义 政治生态 生态价值
  • 简介: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也是需要加以介绍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因崇奉佛和阐扬佛的言教而得名。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佛教于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或东汉初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

  • 标签: 中国古代 世界 印度 内容 思想 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