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要深化司法改革,凝聚共识很重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司法改革进入了重点攻坚阶段.无论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深受鼓舞,许多同志纷纷依自己的理解作出各种解读,提出细化的具体措施。这些解读和措施,由于站位不同、视点不同,有些符合中央的改革精神,有些就不那么符合,也有些甚至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越是到了推进改革的关键时刻,越需要下功夫凝聚改革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工作,提出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这四点要求具有统揽全局的意义.应当成为推进司法改革工作的基本共识

  • 标签: 司法改革 凝聚 理论工作者 三中全会 攻坚阶段 改革精神
  • 简介:目次一、共识匮乏与争议案件二、'寻求共识'与'诉诸强制'的二元命题——以冲突的社会控制为分析线索(一)爱斯基摩人的例子(二)伊富高人的例子(三)基奥瓦人的例子(四)切依因纳人的例子(五)阿散蒂人的例子(六)小结三、何种共识?何者之共识?——裁判可接受性命题在当代中国之展开(一)裁判可接受性命题的公众之维(二)裁判可接受性命题的当事人之维四、共识何以可能:方向及路径五、余论

  • 标签: 冲突 社会控制 公共决策 权力 交往视角
  • 简介:在理论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犯罪论体系选择的本质乃是形成法学通说。而犯罪论体系通说之形成与该国当下刑法的终极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价值导向内在性地决定着某种犯罪论体系的外在建构及其理论价值,在不同犯罪论体系对立之时,应把价值共识作为犯罪论体系选择的判断标准。从本体上看,犯罪论体系乃是犯罪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有机统一,其功能在于帮助法官明确罪与非罪之判断标准及法律方法。随着人权原则成为当代刑法的基本价值立场,由于“三阶层论”在犯罪标准之外,同时重视法律方法的运用,比“四要件论”更有利于实现人权原则,因此,应成为中国犯罪论体系的选择。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价值共识 法律方法 人权保障 规范构建
  • 简介:中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并公布了《关于中日东海问题的原则共识》,中日一致同意在实现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该原则共识虽然达成,但中日两国的法律主张与对立并没有消除,用和平方法公平解决东海划界争议是可行而合适的解决方法,而制订与实施关于开发东海海底资源的临时安排,是中日双方缓和事态的有效而合适的制度,值得推进实施。我国应以东海问题为契机,重点完善我国相关海洋法制。

  • 标签: 东海问题 原则共识 划界实践 对策建议
  • 简介:<正>自从17岁考上中山大学以来,我就再没有离开过大学,不是在念书,就是在教书,有时也承担一些管理工作。我在英国的大学里前后待了16年。这期间,我在剑桥大学这所老牌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读过博士学位;也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这所新派大学任过教职,从讲师开始,一直做到教授;还在伦敦、利物浦等"红砖大学"兼职从事过教学研究工作。现在虽然已经全职回国,但在剑桥仍然保留着一份资深研究员的兼差,因此对英国的大学可以说有一定的经历和了解。在我看来,英国的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作为一个由学者、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的独立和自由的精神。[2]这种精神,又可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对

  • 标签: 学术共同体 国际共识 学术自由 教学研究工作 布鲁克斯 资深研究员
  • 简介:2012年3月14日修正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加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这对防范侦查权力滥用和实现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我国侦查制度的法治化带来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条文表述的过于粗略,因理解歧义和规则不明所带来的司法困惑不容忽视。为推进制度的顺利实施,不仅应从概念解读、适用范围、适用原则等方面结合立法原意寻求理论上的共识,还应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细化。

  • 标签: 技术侦查措施 刑事诉讼法 重罪原则 程序法定
  • 简介:<正>目次一、对题目的几点说明二、共识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共识的功能是什么?三、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治理四、全球化背景下宪法治理面临的挑战五、宪法共识与"后三十年宪法发展"今年是八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作为宪法学者,我想做一个对宪法颁布三十年历程的思考。所以今天讲的部分内容,是我论文中的内容。虽然观点不一定成熟,我希望正式发表之前通

  • 标签: 宪法统治 宪法治理 社会共识
  • 简介: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药家鑫案不仅隐含了法治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在理念上的矛盾和冲突,该案背后可能的司法不公更隐含了统治合法性问题。刑事法学家不仅需要一种法律社会学的眼光和整体制度观来讨论嵌在定罪、量刑和刑罚执行这一整体性制度安排中的废死、限死和死缓问题,更需要理性思考药家鑫案中折射出来的中国转型变迁时代隐含的制度'危机'和共识'断裂',并努力在制度和话语的层面上弥合'断裂'并消解'危机'。

  • 标签: 整体性制度 共识断裂 制度危机
  • 简介:现代化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主体已经由传统的国家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并伴生了专门针对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的仲裁程序。与传统的商事仲裁不同,以ICSID为基础的投资条约仲裁不要求严格意义的仲裁条款,而是以"书面同意提交"为前提,这为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的合意解释留出了可裁量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在向外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将可提交国际仲裁的事项由原本的征收与国有化补偿问题开放到所有投资事项,因而有必要充分理解ICSID仲裁的管辖权要件。此外,对投资协定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把握也关系到投资仲裁管辖权的正当性基础,如公正公平待遇条款、最惠国待遇条款、保护伞条款。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华盛顿公约》 书面同意提交 最惠国待遇条款
  • 简介:<正>引言当前,物权法的起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受合同法制定过程中专家积极参与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的影响,物权法的起草也唤起了学界的极大兴趣。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提出“制定物权法的基本思路”,而后该课题组于1999年完成《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社科院建议稿)。2000年末,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

  • 标签: 物权法定原则 建议稿 所有权关系 法人财产权 国家所有权 物权行为理论
  • 简介:执行难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其出现并不仅仅是因为未能执行到位的个别案件,而是对执行债权实现总体状况的感性认识。理想化的执行实体正义忽略了司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即执行能否到位不仅取决于法院的司法能动力,也受制于债务人的实际财产状况,即便在诚信监管体制完美有效的情况下,规避执行'零发生'的状态中,客观上仍然会存在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不能的情况。从法治理性的发展来看,'执行难'观念的消失具有必然性。设定公正、合理的程序标准体系是实施的前提,也是程序正义的核心和第一要义。在法治时代,执行程序的良性标准不在于难易之分,而在于是否遵循法定的流程和期限对债务人采取了全部执行措施,包括财产的直接执行甚至人身、信誉的间接执行措施,给予债权人充分的程序救济。执行程序应当建立以程序正义为本位的评价体系,将评价参数集中于法定执行措施的实施、执行流程节点及期限、执行进度的及时公开以及相关权利人异议权的保障,并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和司法能动力的扩张不断地完善实施标准体系,彰显执行程序正义的价值引导作用。

  • 标签: 执行难 标准体系 感性共识 程序正义
  • 简介:一、未成年人刑事记录封存制度的探索与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刑法修正案(八)也要求对“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然而实践中,由于学校、用人单位主动查询人事档案,导致法律的规定无法落到实处。未成年人刑事记录封存正是为之提供了制度支撑,使涉罪未成年人在就学、择业过程中真正享受与其他公民同等的待遇,彰显司法文明和人文关怀。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专题研讨会 封存 刑事 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
  • 简介:尊敬的于迅主席、各位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委员:继省政协司法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深入各级法院调研之后,今天省政协六届十四次常委会又专门听取省高院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报告,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法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 标签: 改革试点工作 高级人民法院 司法体制改革 海南省 形成合力 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