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正>《路西法效应》写作30年的奇书、奇事《路西法效应》,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所著。起初关注这本书,是因为该书曾经登上了2010年人民网十大畅销图书榜。推荐词强调了该书是记述监狱的魔幻故事。《路西法效应》给人的传统观念、僵化思想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雷霆万钧压来之感。于是,在感叹、唏嘘之中,让人不得不对照当下自己所赖以生存、可以庖丁解牛的监狱工作,并开始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和重新设计。

  • 标签: 监狱 去个人化 人性化 囚犯 实验者 效应
  • 简介:被告人供述证据因其直接证据的属性以及丰富的证据线索而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现行的司法体制和诉讼结构下,被告人供述证据的非法获得与使用滋生了严重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新《刑事诉讼法》仍旧立足原有司法体制土壤的孤立技术革新难以形成制度群的互补共生效应,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但需要本身逻辑的严谨,技术的精巧,更需要与之配套的外部环境,非法供述证据排除规则的有效运行必然依赖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则体系,讯问制度的规范化、透明化建构,辩护律师在场制度,法庭质证规则的直接言词表现,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使之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形成一种共生效应,以此推动相关规则的落实运行。

  • 标签: 被告人供述 刑讯逼供 案卷笔录 举证责任倒置 共生效应
  • 简介: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其恢复了公诉机关的案卷全案移送的公诉方式,由此产生了如何排除或者削弱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预断的问题。1974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幸运轮”的实验提出了“锚定效应”的概念,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刑事司法领域的大量判断都用到了锚定理论,其是一种普遍存在又难以消除的判断偏差。我们可以通过测试锚的可靠性、提高个体的动机、增强个体知识技能、类比相似情景的方法避免或者减少因锚定而产生的偏差,而在刑事司法领域可以通过建立判例制度、完善对抗制程序、贯彻判决书充分说明理由制度来减少或者避免法官因锚定而产生的认知错觉的影响。

  • 标签: 预断 预断排除机制 锚定效应 判例制度 对抗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