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场根植于美国本土的全球性法学运动,21的'法律与发展'已经或是正在从运动转向领域,并至少呈现出四个维度的实践面相。政治维度的法律与发展政策是由西方法律援助产业所派生的,并以向广大受援国推行法律援助项目为目标。学术维度的法律与发展运动具有行动导向、学术自治、理论构建和科学考察的混合知识风格。理论维度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正逐渐形成以宏观理论研究、中观经验研究、微观部门法和个案研究为主干的理论体系。科学维度的法律与发展评估集中表现为法律指标运动、法治评估运动和法律知识散播的前后相继。面对21的法律挑战,南方国家的法律与发展学者有责任共同联手并努力探索符合各国发展实际的地方性法律知识。

  • 标签: 法律与发展政策 法律与发展运动 法律与发展研究 法律与发展评估 法律与南方国家发展
  • 简介:李国正,是我从事媒体工作17年期间年龄最小的采访对象.2003年的秋天,我在山东老家料理完母亲后事,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进入桑园村,开始一次“送法下乡”背景之下的农村法治调查.

  • 标签: 出走 少年 采访对象 农村法治 送法下乡
  • 简介:警察抓逃犯这样的公安题材,在常人的想像中,多半离不了惊魂的情节设计和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而70后作家石一枫的《借命而生》,却完全颠覆了这种认知,其新颖别致的写作视角,冷峻沉郁的艺术笔调,发人深省的思想意蕴,早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警匪小说。与其说石一枫是在写警察与逃犯间的恩与怨,不如说,他是在借助这幕追与逃的故事,去观照整个社会的正义与良知。

  • 标签: 人情 故事结局 公安题材 情节设计 写作视角 艺术笔调
  • 简介:新年伊始,阳光穿过窗户,我站在窗前,阳光下读远方友人的祝福:岁月静好,你我皆然。照照镜子,拢拢头发,于唇间浅浅地涂上一抹口红,喜马拉雅FM里传出一个女子柔和的声音:“‘我’是谁?说文解字里说‘我’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武器。”

  • 标签: 修行 信仰 说文解字 阳光
  • 简介:世纪罗马法学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发现的罗马法之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注释、研究,以及针对罗马法展开的教育与教学.而得以保留下来的罗马法文献逐渐演化成为中世纪罗马法复兴时期法律教育与教学的主要的权威文本,注释法学主要是注释法学家以罗马法文献为基础展开的解释、研究与教学.注释法学家使用的方法又是从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学习与借鉴的方法,特别是同“旧逻辑”密切相关.罗马法文献内容与经院哲学方法又是中世纪的学术组织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的基础与工具.中世纪注释法学是由文献、方法与教育三位一体所构成的,彼此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法律教义学之所以保有其活力或者韧性在于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所在.

  • 标签: 法律权威文本 经院哲学 法律注释 罗马法
  • 简介:世纪的“主权”概念分散地体现在法学家、哲学家以及神学家的法律和政治思想片段中,这些思想片段反驳了博丹自认为其主权理论的原创性。由于中世纪各个权力实体在话语的场域中为构建自己的主权话语相互博弈,因此中世纪的“主权”所呈现出的图景并非是集中的概念和围绕着这个概念所展开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围绕着罗马法概念“管辖权”(iuristidcio)所展开的政治话语角力当中。

  • 标签: 中世纪罗马法 中世纪政治话语 管辖权 主权
  • 简介:莫教授是国内学术界提倡"依宪治国"的第一人,始终引领"依宪治国"理论的发展。莫教授基于自己20多年的"依宪治国"理论的研究,结合党内法规建设、合宪性审查工作等当下热点问题,阐述了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莫教授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提出"依宪治国"概念的背景、"依宪治国"内涵的不断丰富、当前"依宪治国"的主要任务等。其次,莫教授针对2017年"依宪治国"理论的发展又具体阐释了合宪性审查的内容与意义。再次,莫教授强调了党内法规建设与国家法律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最后,莫教授将细化合宪性审查的研究,即从审查时间、审查程序、审查结论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 标签: 依宪治国 合宪性审查 党内法规 法治建设
  • 简介:欣荣和诉长安信托”一案是判决结果正确但没有运用正确逻辑的典型例证。“信托财产确定性”特指信托设立之时的确定性。信托有效成立之后,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和第三人进行交易所取得的财产根据信托财产物上代位性成为信托财产,不在“信托财产确定性”要求的射程之内。运用民法常识进行解释即一目了然:根据法律行为的基本原理,一个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对第三人所从事的哪怕是无效行为,原则上不会影响到已生效行为的效力。

  • 标签: 信托财产确定性 资产收益权 物上代位 资产收益权信托
  • 简介:"九月政争"引发的马英九、黄铭系列"泄密案"涉及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法律争议。作为主要法律争议的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制度中"侦查不公开",呈现"权力"和"权利"两种脉络。台湾地区检察权与行政权之间的非制度关系并未成为正当化检察官"泄密"行为的事由,"内部指令权"和"外部指令权"的区别得到法院的支持。上下级法院对公法上台湾当局领导人职权的不同理解,影响到"阻却违法事由"的认定,成为马英九是否有罪的主要争点。相关案件的上诉有待第三审法院的判断,公法上的争议需要有权解释厘清。

  • 标签: 台湾地区 检察制度 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