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关于犯罪对象的定义直到目前为止,刑法学界之通说对犯罪对象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表述方法:(1)认为"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者具体人";(2)认为"犯罪对象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时所影响的具体的物或人";(3)认为"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子对之施加某种影响

  • 标签: 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 犯罪客体 社会关系 刑法学 直接作用
  • 简介:证明标准是诉讼中极其重要而又难以准确把握的问题.为了将证明标准的研究推向深入,需要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证明标准具有无形性、模糊性、法律性、最低性等特征.证明标准的确定受诉讼证明的特殊性、案件的性质、事实的重要程度、证明的困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裁判者适用证明标准错误有把握标准过高和过低两种基本形态,它们都将导致认定事实错误.

  • 标签: 证明标准 诉讼证明 裁判者 事实错误 适用 法律性
  • 简介:贪污罪新探张兆松刑法第155条和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贪污罪的犯罪构成和处罚作了具体规定。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

  • 标签: 贪污罪主体 国家工作人员 侵占罪 数额标准 《决定》 从事公务
  • 简介:刑事政策概念是刑事政策研究的首要问题。刑事政策的实践古已有之,但刑事政策的概念却出现得比较晚,一般认为,“刑事政策”一词,开始使用于18世纪末的德国。在对国外学者、我国台湾学者以及我国内地学者诸多观点分别进行述评的基础上认为,下一个世界通用而又简明的刑事政策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从刑事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我国(内地)的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了有效地打击和预防犯罪,依据我国一定时期的犯罪态势及其成因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这是一个狭义上的刑事政策概念,它可以进一步被分成基本的刑事政策和具体的刑事政策。若从刑事政策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为了能使其研究更为深入和有效,则应从广义上把握刑事政策的概念。

  • 标签: 刑事政策概念 狭义刑事政策 广义刑事政策 基本刑事政策 具体刑事政策
  • 简介:“减轻处罚”适用新探曾芳文根据我国《刑法》第59条规定,减轻处罚的适用规则是低于法定最低刑判处刑罚。随着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对于减轻处罚的适用规则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减轻处罚能否适用于附加刑?对此,目前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 标签: 减轻处罚 附加刑 法定最低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犯罪分子
  • 简介:共同混合过错新探林维共同混合过错是指二人以上行为人,其中有犯罪故意的行为人通过他人的过失行为实施某种犯罪的情形。由于若干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相互作用、联系,其主观心理互不一致,包括犯罪故意与主观过失,因而称其为共同混合过错。共同混合过错同间接实行犯(间接...

  • 标签: 间接正犯 混合过错 过失行为 行为人 危害结果 实施犯罪
  • 简介:<正>经济法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如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的对象,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还是一些尚无定论,众说纷纭的问题。时下流行的各种经济法学说,不约而同地把我国大量的经济法律、经济法规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这些经济法律、经济法规建立了各自的学说体系。经济法学的内容总是包括计划法、财政税收法、劳动法、资源法、标准化法、物价法、专利法、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

  • 标签: 经济法学 经济法规 经济法理论 经济法律 研究新探 行政法律规范
  • 简介: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陕甘宁边区司法的典范。边区特有的战时环境、乡土环境、边区社会转型和边区司法改革等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产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是联系群众、为了群众,其普适的价值是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马锡五审判方式为化解边区在战时的各种社会矛盾,稳定边区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应该正确认识与评价马锡五审判方式。继承马锡五审判方式,是要继承其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不是对其形式的简单继承。

  • 标签: 马锡五 审判方式 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具有特定身份的士绅,其参与诉讼时的告呈资格被国家法典及地方法规进行了法律限制,这种限制集中体现于抱告制度的执行。但是,法律规定的表达是否与司法现实一致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清代地方司法档案的新发掘为研究这一群体在司法实践中的告呈资格提供了契机,具体的司法案例为重新界定生员的告呈资格提供了佐证。

  • 标签: 生员 告呈资格 抱告制度
  • 简介:连续犯的本质应是同种数罪,其处罚原则应是从重处罚或者加重处罚。如果连续犯表现为数额犯,应当累计数额处罚,适用基本犯的从重处罚或加重处罚;如果连续犯表现为非数额犯,其立法体现为两种情形,即"多次犯罪"和"情节严重",其中有的属于基本情节犯,有的属于情节加重犯。只有情节加重犯属于连续犯的范畴,应当加重处罚。据此,我国刑法中相关立法例存在缺陷,需要重构。

  • 标签: 连续犯 本质 处罚原则 立法例
  • 简介: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傩的最早、最常见的形态是仪或祭,仪式与祭祀是始终与傩相伴随的一种文化形态。傩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对人、人类的原始的终极关怀,使傩在古代社会中人的思想精神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对宇宙及社会认识的逐步加深,傩祭走向消解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当代一些较为封闭的山乡区域,傩祭的传统还在延续。傩仪、傩戏与戏曲有多重的密切联系,彼此互为影响,但傩戏是受了戏曲的影响而在傩仪中独立并最终演化到艺术的戏剧形态层面的。傩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傩戏即仪式戏剧,狭义的傩戏即"以歌舞演故事"之傩戏,它不是纯粹的舞蹈演出,仍然是民间祭祀仪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祭祀 仪式 傩戏 戏曲
  • 简介:犯罪构成中的危害结果新探李健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之一。它在犯罪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勿容置疑。但是近年来人们只沉溺于对犯罪构成中其他要件的研究,很少有人论及危害结果,以至迄今为止,危害结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并导致了人们在有关危害...

  • 标签: 危害结果 犯罪构成 刑法保护 犯罪结果 行为人 危害行为
  • 简介:<正>《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民法通则对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根据民法理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四:行为具有不法性;有损害事实;不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具有过错。其中不法行为是构成侵权责任的首要条件。我国现有

  • 标签: 侵权责任 不法行为 侵权行为 民法通则 民事权利 损害事实
  • 简介: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是法史研究中的经典命题。20世纪30年代,陈顾远在氏著《中国法制史》中指出,中华法系区别于其他法系"一帙独树之特质"、"卓尔不群之精神"即在于受儒家思想浸润,第一次提出中国传统法律"儒家思想化"的课题。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五服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宋元 家礼 中华法系
  • 简介:<正>在刑事再审案件的审判实践中,通常采用书面审理,或者书面审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采用开庭审理的方式尚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刑诉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失之于笼统和抽象,而且某些规定与审判实际相脱节。本文拟就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范围

  • 标签: 再审案件 开庭审理 被告人 再审程序 决定再审 人民检察院
  • 简介:<正>回扣、手续费是伴随商品市场的发育、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回扣、手续费现象,由“地下”转入公开,由个别走向普遍,愈演愈烈。针对这个问题,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曾进行过激烈的讨论,许多专家学者和司法实际工作者在深入分析回扣、手续费现象后,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观点和司法对策,然而仍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当前,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精神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贯彻、实施,回扣、手续费问题如何从

  • 标签: 手续费 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之便 国家公务人员 新形势 取佣金
  • 简介:现行刑法在规制网络犯罪时举步维艰,常陷于过与不及两种尴尬境地,其根源在于立法背后的价值选择失衡。只有找到网络秩序、网络自由与网络本身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诸如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确立、网络服务商不作为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网络犯罪主体的划定、网络工具犯及对象犯的刑法适用等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 标签: 网络犯罪 立法 司法 价值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