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现代破产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通过公司重整、债务重组等司法挽救的手段,使处于困境中的债务人企业复苏。破产重整制度能够使资不抵债的企业免于破产宣告,避免公司解体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对传统破产价值取向的改革与升华,充分反映了现代破产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重整程序实施的成功会为债权人及债务人带

  • 标签: 破产重整 银行债权 破产法 债权人利益 破产宣告 债务人财产
  • 简介:<正>一、问题印象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社会上的各类社团、组织和个人纷纷解囊捐赠。当香港加多宝集团第一时间在央视赈灾晚会上一口气捐出一亿元人民币之后,口碑效应立即在互联网上蔓延,一时间"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中国人,只喝王老吉!"等帖子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与此同时,大批民众"封杀""王老吉",以实际行动让"王老吉"在超市"消失"。不得不承认"王老吉"

  • 标签: 股东利益最大化 加多宝 利益平衡 慈善捐赠 万科 第一时间
  • 简介:自新著作权法颁布实施后,不时地听到图书出版社有人对新法多有烦言:修改后的著作权法扩大了作者的权利,出版社的权利相对地缩小了;或说:对出版社在图书出版活动中使用著作权的限制越来越严,如出版汇编作品或电子版图书、图书中引用他人作品、把已出版的图书上网等,都必须经作者同意;或说:新著作权法偏袒作者,出版社动辄面临侵权指控,等等。其实,这些抱怨是没有道理的,应该说,新的著作权法和它的实施条例是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权利新的法律平衡点。

  • 标签: 作者 出版社 著作权法 版式设计 专有出版权
  • 简介:文学艺术社会实践是著作权法律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从根本上决定了著作权法的术语选择和规则制定。文艺理论则是对文艺实践的理论概括,来源于并深刻影响着文艺创作实践活动,文艺理论中的作品观念亦深刻着影响著作权法对其保护对象的界定和对利益分配的选择。

  • 标签: 著作权法 文艺理论 作品 性理 法律制度 社会实践
  • 简介:<正>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置和管理早已进入立法机关和监管机构的视角。实践中通过法院破产的金融机构并不多,大多数实质上"破产"的金融机构都是通过监管机构主导的行政机制处置和管理的。2012年9月17日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之间的有效衔接。"本文讨论的问题是:第一,行政处置和管理为什么能成为主流做法?第二,金融机构的法院破产有哪些特殊洼?立法的不足是否金融机构的法院破产不盛行的原因?第三,法院和行政机关在破产金融机构处置中的关系。第四,破产金融机构处置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论文中用破产金融机构一词,而非常见的问题金融机构①或危机银行②一词,主要考虑到问题(危机)金融机构的外延较广③,只有其中符合破产条件的金融机构才有可能进入法律上的破产(重整)程序。

  • 标签: 金融机构 破产程序 银行破产 《破产法》 行政机制 破产清算
  • 简介:<正>本综述在检索了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间发表于法学类CSSCI检索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的商法学论文、商法学著作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事立法有了较大发展,有关基础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但如何以商法理念为指引来构建商事立法体系,确立商事裁判规则和审判机制,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商事的基本理论研究学者们围绕商法的基本理念、商事立法、商法通则的制定、商法的独立性、国外商法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 标签: 商法体系 商事立法 商法通则 商主体 商行为 商法学
  • 简介:毫无疑问,在未来《民法典》总则部分,法律行为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因为现行《民法通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未能全面体现法律行为制度的真谛,更因为"法律行为是民事权利发生变动最常见、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所以,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的核心制度之一"。~①"法律行为"制度的法典化,对于商法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说认为,除商法中的特别

  • 标签: 法律行为制度 公司人格 民法通则 《民法典》 召集权人 资本多数决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该理论强调除企业投资人之外,其他社会主体对于企业的存在具有利害关系;为确保企业的繁荣与发展,投资人及其代理人即经营者必须与职工、债权人、消费者、客户、当地社区甚至全社会的老百姓密切合作。这样,企业就成为一个利益的连接点,企业在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时,必须要考虑该活动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影响和他们的利益。企业不能再是投资人获利最大化的工具,也不能始终以投资人利益为终极关怀,而应当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

  • 标签: 破产重整 立法理念 破产法 利害关系人 股东责任 企业投资
  • 简介:商人作为中世纪的特权阶层是那段历史的璀璨明珠,是大陆法系传统商法中的词汇,也是法律史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商法体系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资本主义革命之后,商人不再是国家的特权阶层,而是融入平权思想后发展为市场主体制度的一部分。不过部分中国学者在学习翻译他国商法著作时根据个人理解、语言习惯和国内的法律传统以及阅读需要(比如避开中国古

  • 标签: 商事主体 商法体系 特权阶层 主体制度 法律史 市场主体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社会义务。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系指"义务",这在学界和实务界都是一个无可置辩的定论。因此,适用"公司社会义务"这一概念实际上更为准确和严谨。但鉴于在英语和日语中,"公司社会责任"使用频率较高,故我国学者习惯于使用"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具体来讲,公司社会责任包含两层的含

  • 标签: 社会责任承担 社会义务 权利能力 经营范围 法律资格 义务人
  • 简介:TPP协议中版权条款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TRIPS标准,其中对于作品复制权和保护期的规定更是如此。TPP协议使得网络环境中被搁置一段时间的“临时复制”又重回争议的“风口浪尖”。对于“临时复制”问题,美国和我国有不同的出发点,那么我国对待临时复制应当是“拒之门外”还是“引狼入室”?过度延长作品的保护期会剥夺创作者运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作的能力。著作权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应当通过保障公众有适当的机会接近和利用作品实现。网络环境中作品传播成本的降低和增殖速度的加快使得应适当“限制”作者的专有权,形成利益平衡的格局。

  • 标签: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临时复制 保护期 利益平衡
  • 简介:思想与表达二分法是版权侵权认定的重要规则之一,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思想与表达的划分方法。当思想与表达模糊划分方法遭遇理论困境时,有必要从法官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作品的独创性两个方面为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寻求实践上的突破。

  • 标签: 思想 表达 二分法 版权
  • 简介:上世纪中叶以来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革命使版权法面临新形势。各国版权法在国际条约的引导下,稍作调整,即扩展适用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新客体。对软件给予版权保护成为多数国家的立法成例,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新的固定和传播方式也已被版权法纳入调整范畴。

  • 标签: 信息伦理 版权制度 评介 信息技术革命 网络环境 版权法
  • 简介:2002年4月26日是第二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个知识产权日。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并于同年6月27日作出了一审判决。此案引发的思考是:如何在司法裁判中保证著作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得到切实的保护,对其因此项权利被侵犯而遭受的损失给予合理的赔偿;同时又不影响公众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促进社会科学文化进步的公益性职能。

  • 标签: 信息网络传播权 社会公众利益 陈兴良 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 著作权 侵权行为
  • 简介:<正>所谓信托公示,是指通过一定方式将有关财产已设立信托的事实向社会公布。与英美信托法无信托公示的规定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信托法均专门规定了信托公示制度。我国《信托法》第10条也对信托公示作了明确规定,即"设立信托,对于信

  • 标签: 信托公示 《信托法》 信托财产 违反信托 不动产信托 债权信托
  • 简介:<正>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如何规制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和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可否认,公司与社会的关联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债权人、劳动者、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尚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初现端倪之时,政治力量和社会各界就开始更加关注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之间的关

  • 标签: 金融危机 消费者保护 理论与实践 超越法律 供应商关系 社会责任标准
  • 简介:众所周知,在法律领域里,基础理论和具体制度构成一个法律部门的整体,但当我们将视角转换到知识产权法的时候,却看到一副具体制度详尽、基础理论几近空白的不良体型。弱绝不意味着无。在知识产权被动立法20余年之后,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的著述逐渐增加,探讨范围包括无形财产权理论、知识产权体系化等较为抽象的命题,以及知识产权私权性、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和知识产权请求权等较为具体的选题,反映出理论研究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有相当理论深度的佳作,例如杨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知识产权请求权研究——兼以反不正当竞争为考察对象》(以下简称《知识产权请求权研究》)。

  • 标签: 知识产权请求权 制度构造 基础理论 反不正当竞争 博士学位论文 具体制度
  • 简介:<正>引言公司的传统理念是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这一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公司法和公司治理。但是,公司法人和人一样,它既是一个私法上的主体,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成员。而传统理念只反映了私法上的人的一面,却没有完全反映社会的人的一面;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会与实践经常发生冲突,受到来自实践的挑战。1920年德国公司法学者开始赋予公司以"公共性"。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其"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第一次倡导公司"面向公共服务"。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管理者中出现了有利于扩大企业社会责任的相互联系的三个观念,即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所接受与实践。他们甚至相信,公司不仅是一个经济机构,还是一个社会和政治机构。1956年,日本经济界提出了"经营者的社会性责任"。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性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且,伴随着各国企业社会运动的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不断扩

  • 标签: 公司法理论 公司法人 利益平衡 谢尔顿 股东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