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马乐 关乃富 石海峰 靳建亮 贾中芝 楼文晖 秦锡虎 朱春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南京 210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常州 213003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胚胎融合面的胰头影像重建模型,提供胰头形态学测量参数,为胰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方法根据腹胰、背胰的组织学特点进行胰腺胚胎融合面的组织学定位,进一步将该组织学定位应用于CT影像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可视化重建软件进行基于CT影像的包括腹胰、背胰头部和胚胎融合面等结构在内的胰头重建,同时对胰头各相关结构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正常胰头组织免疫组化检测验证了早前关于定位胚胎融合面的报道,CT断层结构上能够进行胚胎融合面的大体定位。成功建立了基于胚胎融合面的胰头重建模型,该模型可直观显示腹胰、背胰头部和胚胎融合面等结构。共纳入35例志愿者,包括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8.26±8.26)岁,BMI(22.29±1.78)kg/m2。形态学测定结果表明,胰头、背胰头部及腹胰体积分别为(32.80±8.15)cm3、(22.21±6.94)cm3、(10.59±3.87)cm3,胚胎融合面面积为(12.46±3.20)cm2。将所有志愿者依据性别分组,统计学分析表明组间胰头总体积、背胰头部体积、腹胰体积及胚胎融合面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胚胎融合面的胰头可视化重建是可行的,该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可为胰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胰腺 胰头 三维重建 胚胎融合面 腹胰 背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3D-multimodality image,3DMMI)重建技术在骨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2月,将四川大学2013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名学生。试验组实施3DMMI辅助的基于案例学习教学,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基于案例学习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实施两组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问卷评估。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评分和骨盆肿瘤影像读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7.38±0.87)分比(6.46±0.78)分,(6.77±0.93)分比(5.69±1.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学习兴趣等课程评价和知识讲授清晰程度等教师评价方面,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8.46±0.52)分比(7.00±0.58)分,(8.00±0.82)分比(6.77±0.7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MMI可以增强学生临床见习效果,提升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体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骨科学 三维多模态影像 临床见习 基于案例学习
  • 简介:摘要通过影像学方法在术前获得病变与静脉的关系对于术中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29例)和胶质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模态影像重建技术将病变、静脉以及动脉的解剖结构进行融合,形成可视化模型,探讨术前重建图像与术中所见的静脉形态结构、走行及其与病变位置关系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两者在显示中央区浅静脉与中央区肿瘤关系方面,一致性较好;多模态影像重建在中央区肿瘤与静脉定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影像学方法在术前获得病变与静脉的关系对于术中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29例)和胶质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模态影像重建技术将病变、静脉以及动脉的解剖结构进行融合,形成可视化模型,探讨术前重建图像与术中所见的静脉形态结构、走行及其与病变位置关系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两者在显示中央区浅静脉与中央区肿瘤关系方面,一致性较好;多模态影像重建在中央区肿瘤与静脉定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6例脑肿瘤患者,采集其术前头颅CT及MRI资料,并利用美国GE公司AW工作站软件将上述多种影像数据进行配准融合、重建,以构建出脑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数字化影像,并以此设计手术入路及手术计划,术后应用术者一致性等级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融合重建后的数字化影像可清晰显示脑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与术前原始影像及术中所见基本相符。4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均无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评价结果为价值突出者36例、有价值者8例、无价值者2例。结论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可以提供大量的可视化信息,有效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脑肿瘤的精准切除。

  • 标签: 脑肿瘤 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影像 三维重建 脑功能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影像 三维重建 脑功能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3D-slicer软件影像重建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6例泌尿系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3.50(41.75,66.25)岁。其中亲属肾移植供者10例,肾肿瘤患者12例,肾积水患者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8例,基于3D-slicer软件对36例患者泌尿系CT进行影像模型重构,并对目标组织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本研究构建的10例亲属肾移植供者泌尿系结构模型中,7例供肾为单支动脉,3例存在副肾动脉;12例肿瘤肾模型中,4例肾肿瘤位于肾上级(其中2例近腹侧,2例近背侧),5例肾肿瘤位于肾中部(其中2例近腹侧,3例近背侧),另3例位于肾下级近腹侧。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7.3±9.63) mm,肿瘤平均体积为(15.89±5.93) cm2。研究亦成功构建了6例肾积水患者和8例泌尿系结石(不合并肾积水)患者的泌尿系影像模型。不同患者泌尿系重建模型中清晰显示了肾脏实质组织、血管、肾盂、肾盏、输尿管的空间结构。临床医师可基于重建模型观察血管、输尿管的管径、空间位置及走形方向,评估肾囊肿、肿瘤、结石等占位的位置、形态、体积、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结论3D-slicer软件平台可辅助临床医师重建泌尿系空间构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三维影像重建技术 CT扫描 3D-slicer软件 肾移植供者 肾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重建病例,包括骨关节组32例、血管组38例、其他部位组24例。依据病变性质及部位对对比剂使用和扫描技术具体设计,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 VRT与病理诊断检出率和诊断价值。结果VRT与病理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6.8%、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7%、96.8%、97.9%,病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100.0%、100.0%,两种诊断方法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螺旋CT VRT在患者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无创直观诊断技术,可有效测量和诊断关节半脱位和骨折,在脑室、尿路、胃肠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螺旋CT容积漫游技术 三维重建 诊断价值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对17例复杂肛瘘病例术前采用磁共振3D重建技术,通过3D图像直观而又精确地呈现肛周的解剖关系,指导术中对病灶的全面探查,从而对每例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增加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复发和手术损伤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病理学及医学影像学的重建技术在乳腺癌的诊治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价值。重建技术凭借其可提供病灶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结构关系等优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术后精确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尽管目前基于病理学及医学影像学的重建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不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建技术在乳腺癌的诊断、个性化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诊断 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可视化重建对Labbe静脉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9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行头颅CTP检查,且无颅内静脉系统疾病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50例(100侧)。观察Labbe静脉的显影情况和形态,测量Labbe静脉的管径及其在颅骨表面的投影。结果50例(100侧)患者观察到90支(左侧48支,右侧42支)Labbe静脉。其中单干型60侧(60%),双干型15侧(15%),未显影25侧(25%;左侧10侧,右侧15侧),左、右侧Labbe静脉的管径分别0.57~2.46(1.66±0.62)mm、0.67~2.81(1.63±0.64)mm。86支回流至横窦的Labbe静脉中,回流点的后缘在下水平线上方0.33~1.54(0.98±0.35)cm处,在颧弓中点后方2.83~7.56(4.48±1.36)cm处。结论CTP可视化重建图像能较清晰地显示绝大部分Labbe静脉,并能标注Labbe静脉在横窦上回流位置的体表投影。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成像,三维 Labbe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重建影像的左房间隔囊袋(LASP)检出情况,以及LASP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332例。其中男200例、女132例,年龄31~83(57.3±9.4)岁,按照年龄分为A组(≥50岁)271例、B组(<50岁)61例。将受检者的CTA图像进行重建观察LASP。观察项目:(1)比较LASP在性别及A、B年龄组间的检出率差异;观察LASP形态及开口方向。(2)测量并比较A、B组受检者中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结果(1)332例受检者中共检出LASP 69例(20.8%),其中男46例(23.0%,46/200)、女23例(17.4%,2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220);A组检出LASP 56例(20.7%,56/271)、B组检出LASP 13例(21.3%,1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10)。囊袋口的形态多数为弧形,开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中朝上方开口30例,朝前上方开口39例。(2)69例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分别为2.59~15.44(7.79±2.91)mm、0.58~3.21(1.57±0.41)mm、0.80~4.75(1.98±0.72)mm,其中≥50岁的LASP分别为(7.64±2.77)mm、(1.58±0.43)mm、(1.95±0.74)mm,<50岁的LASP分别为(8.43±3.50)mm、(1.51±0.34)mm、(2.09±0.6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0.55、0.63,P值均>0.05)。结论冠状动脉CTA重建可观察囊袋的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未见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且年龄≥50岁与<50岁者LASP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也未见差异。

  • 标签: 房间隔 左房间隔囊袋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重建分析右上肺叶肺段解剖模式,统计罕见变异类型。方法对我中心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101例拟行肺段切除术的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肺部结构重建,并将重建模型用于右上肺叶解剖结构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右上叶支气管以分支型最常见(77/101),其次可见二分支型(16/101)和四分支型(7/101);右上叶肺动脉以二分支(70/101)最常见,其次可见单分支(19/101)和分支(11/101),罕见情况下可见四分支型(1/101);右上叶肺静脉以二分支(63/101)最常见,其次为分支(32/101)和单分支(6/101)。此外共统计到12种罕见变异:其中支气管出现2种变异,合计2例;肺动脉出现4种变异,累计13例;肺静脉出现6种变异,累计10例。结论肺部解剖结构复杂,变异众多,术者术前应充分掌握患者手术区域的肺段解剖结构,本研究对于开展右上叶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肺段解剖 三维重建 肺小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建引导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重建引导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在重建引导下成功进行手术,配合术中胆道镜取石,平均历时210.3 min,平均失血量350.6 ml。按照Clavien-Dindo评分系统,Ⅰ级并发症36例,Ⅱ级并发症5例,无Ⅲ级以上并发症。56例患者术后经过平均3.6年(5个月至8年)的门诊、电话随访,仅有1例胆肠内引流术后的患者发生反流性胆管炎。术后残石率为68.8%,残石仅限于终末支胆管,患者生活质量较好。结论重建引导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成像,三维 胆结石
  • 简介:摘要CT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髋臼四边体骨折等骨折地图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上各个骨折模型的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在骨折分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前景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 标签: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诊断显像 综述 骨折,模型,地图 骨折线,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组织学重建技术观察研究小鼠睾丸下降过程及其毗邻组织器官形态、位置的时序性变化。方法取怀孕(GD)及出生后(PD)不同天数(GD15、GD17、GD19及PD3、PD7)雄性昆明小鼠肾脏平面以下整块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再使用PerkinElmer全自动切片分析系统进行镜下图像全景扫描,Photoshop软件配准、对齐,3D-doctor软件进行3D重建及分析。结果1.附睾将睾丸包绕其中,附睾尾部与睾丸引带相连,睾丸下极与睾丸引带未见有直接连接;孕期时,小鼠附睾各部分及输精管相互堆积成团,不易于辨认,睾丸引带发生"膨大反应",出生后,附睾变大、拉长,在形态上可辨认,睾丸引带则退化成纤维索带样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睾丸引带的体积在形态上明显小于睾丸的体积。2.双侧睾丸形态相近,位置不对称,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并先于右侧开始下降;孕期时,小鼠双侧睾丸从肾下极开始下降,左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下部位置,右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中部位置,出生后,左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以下,右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最终是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3.附睾先于睾丸启动下降;在整个过程中,附睾尾部始终先于睾丸开始下降,附睾尾下降后拉动整个附睾下降,睾丸则沿着附睾体的下降路径进入阴囊,下降完全后,附睾尾始终位于睾丸之下。结论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可能是睾丸引带首先牵引附睾尾部下降至内环口,附睾尾部及体部通过其形态改变不断扩张内环口及腹股沟管,并继续降入阴囊且扩大阴囊,睾丸及附睾头顺着附睾体通过扩大的内环、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 标签: 形态学 三维组织学重建 睾丸下降 附睾下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影像导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1个商品化人头模型以及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3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24~27岁。运用ITK-SNAP 3.6.0和MeshLab软件(V 2016.12.23) 对3名志愿者的头颅CT图像进行重建,获得虚拟耳廓模型。通过人头模型论证标记点放置的最佳数量为3个,最佳位置为眉角、鼻尖及耳垂下点,利用这3个标记点将虚拟耳廓模型与对应的真实耳廓进行关联注册,通过投影仪将虚拟耳廓影像投射至对应的真实耳廓,红外线动态捕捉仪捕捉标记点位置变化对投射图像进行实时跟踪,通过计算注册后的重合误差率、跟踪过程中的重合误差率、投射图像变形率和追踪延迟度,评价实时动态耳廓影像导板的注册精准度、跟踪精准度、投射图像变形度及跟踪延迟度。结果注册后平均重合误差率为2.5%(正常人双侧耳廓大小差距为2.7%);在顺时针旋转30°内跟踪平均重合误差率小于2.7%;在顺时针旋转30°与逆时针15°范围内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6%,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平均重合误差率和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7%,说明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延迟时间均小于0.1 s,满足手术需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影像导板,其注册精准度高、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速度快,为将来其应用于临床耳廓再造术打下基础。

  • 标签: 先天性小耳 耳廓 成像,三维 增强现实 影像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重建模拟的价值。方法选择福州肺科医院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依照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基础措施)、研究组(重建模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用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73.33%比96.67%,χ2=4.706,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115.48±4.39) min比(101.33±2.14) min,t=15.869,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98.69±12.37) ml比(66.68±10.34) ml,t=10.875,P<0.05];对照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少于研究组[(7.25±1.10)个比(4.22±1.21)个,t=10.149,P<0.05];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短于研究组[(3.91±0.15) d比(2.87±0.71) d,t=7.850,P<0.05];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研究组[(660.48±35.14) ml比(387.44±22.35) ml,t=35.910,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6.39±1.37) d比(5.31±1.02) d,t=3.463,P<0.05]。结论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个体化肺结节重建模拟手术具有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胸腔镜 肺段切除治疗 肺结节 三维重建模手术 手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室间隔 室间隔膜部膨出瘤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