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是一类古老的、广泛存在的、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病原体。目前已鉴定能感染的冠状病毒(human CoV, HCoV)共有7种。已证实:这些可感染的冠状病毒均为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原体,通过跨越种间屏障,从自然宿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跳跃"到人群,并进一步造成人际间的传播和流行。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pike, S)S1亚基上的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是决定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侵入宿主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7种HCoVs传播路径以及介导跨种传播的RBD结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冠状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的认识,为我们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事件,提供有效的防控和治疗策略。

  • 标签: 人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C-端结构域 受体结合区 跨种传播 结构
  • 简介:摘要妊娠期急性弓形虫感染可继发胎儿宫内感染,导致死胎或胎儿先天发育异常,生后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可遗留长期后遗症,需要重视弓形虫的母婴传播,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弓形虫病,先天性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妊娠
  • 简介:摘要高危人群中性传播感染(ST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鉴于HIV暴露前后预防的成功经验,化学预防STI传播是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暴露前还是暴露后,多西环素均能有效降低STI发病率。本文通过对STI化学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化学预防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化学预防 高危人群 多西环素
  • 简介:摘要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多数STD的口腔表征不仅具有特征性,且常常是其首发、早发、必发的临床表现。这就要求口腔医师必须熟悉STD的口腔表征,以利早期做出诊断,避免漏诊及误诊,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监测,阻止STD的传播。同时,要求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做好自身防护。本文着重介绍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特点、口腔表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梅毒 口腔表征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自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以来,展现了我国对未知病原鉴定的能力。目前,报道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待证实。本文讨论了2019-nCoV的可能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证实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可能性比较大,气溶胶传播、泪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仍有待证实,为2019-nCoV的防控及公众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途径 病毒
  • 简介:摘要网络新闻的舆论是在现实社会和社会中以各种现象和问题表达的人们的信仰,态度,观点和情感表达的数量,它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永久的水平,这是一个社会发展和相关事件关联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网络媒体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上,网络舆论的形成要比现实社区的舆论快得多,传播范围更广,覆盖范围更广,没有踪迹可查,可以说网络世界是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加开放和独立的虚拟现实社区。

  • 标签: 网络新闻 网络舆论,传播方式,网络传播
  • 简介: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微博、微信等作为手机APP应用软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微传播”信息平台。气象部门借助于微信和微博平台着力推进多元化的气象保障服务,将微博、微信与气象服务进行结合,将气象“微传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扩大了气象部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概况了“微传播”含义和特征,接着分析了气象服务信息“微传播”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几点“微传播”未来发展建议。

  • 标签: 气象服务 &ldquo 微传播&rdquo 重要性 发展建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分子网络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传播热点和跨地区传播特征,为优化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证据。方法整合1997-2020年采集的5 996条广西HIV pol区序列和165 534条公开发表的非广西HIV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工具以0.5%成对基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网络。结果进入广西HIV传播热点分子网络的序列比例为31.5%(1 886/5 996)。在HIV跨地区传播分子网络中,省内连接占51.6%(2 613/5 062),国内连接占48.0%(2 430/5 062),国际连接占0.4%(19/5 062)。与广西跨地区连接的主要地区为广东省(49.5%,1 212/2 449)、北京市(17.5%,430/2 449)、上海市(6.9%,168/2 449)、四川省(5.7%,140/2 449)、云南省(4.2%,102/2 449)、陕西省(3.8%,93/2 449)、浙江省(2.8%,69/2 449)、海南省(2.0%,49/2 449)、安徽省(1.5%,37/2 449)和江苏省(1.3%,33/2 449),其余地区与广西跨地区连接比例均<1.0%。进入广西HIV传播热点分子网络风险较高的影响因素包括≥50岁(相比于25~49岁,aOR=1.68,95%CI:1.46~1.95)、男性(相比于女性,aOR=1.21,95%CI:1.05~1.40)、未婚(相比于已婚,aOR=1.18,95%CI:1.00~1.3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初中及以下,aOR=1.21,95%CI:1.04~1.42)和男男性传播(相比于异性性传播,aOR=1.77,95%CI:1.48~2.12)。跨地区连接风险较高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相比于女性:aOR=1.74,95%CI:1.13~2.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初中及以下,aOR=1.96,95%CI:1.43~2.69)、自由职业/待业/退休(相比于农民,aOR=1.50,95%CI:1.07~2.11)、男男性传播(相比于异性性传播,aOR=3.28,95%CI:2.30~4.72)。结论广西存在HIV传播热点,广西与国内地区组成复杂的跨地区传播网络。后续研究应针对分子网络分析推断的高风险人群开展社会网络调查,及时识别隐匿传播链,减少HIV二代传播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分子网络 传播热点 跨地区传播
  • 作者: 孙芳芳 程澄 陆慧慧 曾湛 李明慧 谢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每年约有88.7万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
  • 简介:摘要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截至2021年12月9日,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这些国家分布范围遍及六大洲,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其传染病流行及其跨境传播风险不同。本期重点号简述HIV/AIDS、耐多药结核病、登革热及疟疾4种传染病的全球流行现状及防控难点,重点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4种疾病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证据。

  • 标签: 一带一路 传染病 流行 跨境传播
  • 简介:摘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传统的预防传染病的经典方法。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不同。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亦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综合性医院在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的控制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面对呼吸道传播性疾病,正确、充分的防控是可以避免感染的;(2)制定早期发现、早期预警的策略和流程至关重要;(3)建立相应的人才和物资储备能提高医院在突发大规模疫情时的应对能力;(4)以医院为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防控体系,可充分整合资源,更为高效、精准的应对疫情。

  • 标签: 早期识别 呼吸道传播疾病 疫情 防控体系
  • 简介:摘要以特定病种、特定人群的健康教育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推送健康科普知识,开展目标人群健康教育是我国健康科普工作亟需加强的薄弱之处。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探索组建多学科健康科普团队,结合门诊患者认知调查分析和临床诊疗中的常见问题,针对性地创作女性更年期健康科普作品,通过线上、线下以及与社会机构合作等多种渠道,有侧重的向患者及其他有需求的更年期女性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此种健康科普模式的施行提高了患者及普通公众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为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科普提供了良好借鉴。

  • 标签: 健康教育 科普 目标人群 需求导向 多学科协作 多元化
  • 简介:摘要如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科技时代,新闻传播的途径日益多元。而且,网络具有开放性,每个网民都能发布新闻信息,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但在新闻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侵权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也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必须要加强监管,以减少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新闻侵权的形式及成因,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避免新闻侵权的实践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网络传播 新闻侵权 实践对策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传染病控制
  • 简介:摘要非电导爆管是非电导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非电起爆器材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爆轰理论,分析了导爆管内爆轰波是沿管道不断反应并不断向前稳定传播的爆轰过程,得出了爆轰波稳定传爆的原因是超前空气冲击波的主导作用,管壁薄层炸药的能源供给,管道内冲击波反射效应三者相互反馈的结果。同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得到了爆轰波稳定传播的结构模型,并对各反应区进行测量和分析。

  • 标签: 导爆管 传爆机理 传爆性能 爆轰波结构
  • 简介: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与创新,指出新闻媒体要提高传播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在新的媒体形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时代到来,传统媒体面临改革机遇与挑战。本文以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策略分析为重点写作内容,分析了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观念过时,技术落后于时代;人才匮乏,体质有待进一步改革;面临新媒体形势的全面冲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融媒体时代的实际,提出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即引进先进的理念,完善技术;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

  • 标签: 融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 传播 策略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持续肆虐的背景下,具备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潜伏期短特征的新冠变异株,如Delta、Omicron变异株,使室内密闭空间的生物气溶胶传播机制研究成为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热点。本文从生物气溶胶特性、采集与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生物气溶胶传播典型案例三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生物气溶胶 传播
  • 简介:摘要全球范围内性传播感染(STIs)的发病正在逐年上升,治疗面临重大挑战。优化现有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或采用联合治疗是改善治疗结局的重要策略,但不同药物的特性和不良反应以及感染部位均对治疗结果有直接影响。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对当前用于STIs治疗的主要抗菌药物进行阐述。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抗菌药物 剂量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