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人体掌骨的显微硬度,对比分析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的硬度值,探索人体掌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取3具新鲜健康冰冻尸体的掌骨标本,将右侧掌骨软组织剥离,用慢速锯在掌骨基底、掌骨干和掌骨头处垂直其长轴进行切割,切取厚度为3 mm的骨组织标本。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掌、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硬度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切取45个骨组织切片,测量900个位点。研究发现掌骨总体硬度为(38.23±7.15) HV,其中第三掌骨硬度最大(41.04±6.75) HV,依次是第二掌骨(39.62±7.64) HV、第一掌骨(37.83±6.52) HV、第五掌骨(36.69±7.30) HV、第四掌骨(35.97±6.28) HV。掌骨干硬度(43.45±6.35) HV高于掌骨基底(35.82±6.17) HV和掌骨头(35.43±5.85) HV(F=16.415,P<0.01),而掌骨掌侧硬度(37.58±7.35) HV、背侧(38.93±7.08) HV、内侧(38.26±7.00) HV、外侧(38.15±7.14) HV,四部位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2,P=0.256)。结论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掌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的理解,可指导掌骨骨折术中内固定物的放置位置、置入方向和数量,并为3D打印人工掌指关节用于治疗掌骨粉碎性骨折或缺损提供了数据支持。

  • 标签: 掌骨 生物力学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1~T10的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1~T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 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7、4.750、6.621,均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t=1.785、3.159、3.103,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1~T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7、T7、T6。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6~T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 标签: 胸椎 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骨组织作为非均质其各部分的硬度也不相同。本实验中取三具新鲜冰冻标本的骶骨,按Denis分型将骶骨分为Ⅰ、Ⅱ、Ⅲ区,每区三份,行骨硬度测定。旨在通过对骶骨骨硬度的测定明确骶骨骨硬度分布特征,为梯度弹性模量人工骶骨的3D打印、更符合骶骨骨硬度特点的移植物的研发及后续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制作出更符合人类骶骨梯度弹性模量的人工骨及移植物,以有效避免因后期受力不均而造成的人工骨或移植物的断裂、塌陷。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骨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 标签: 腕骨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舟骨 月骨 头状骨 钩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柱和后柱的硬度分布特征,探索骨硬度分布的科研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所用两男一女3具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选取3对髋臼前后柱样本,取出全部髋骨后剔除软组织,运用微型台锯将髋骨分割为髋臼前柱和后柱,后用高精慢速锯将髋臼前后柱切割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后用砂纸打磨。使用维氏硬度仪测试骨组织切片不同解剖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硬度值。本研究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在人体髋臼前柱和髋臼后柱随机切取骨片,代表了髋臼前后柱纵向的不同位置,测量共计450个有效值,3个样本髋臼前柱总体硬度范围在18.9~33.8 HV,均值(25.2±3.1)HV;髋臼后柱硬度范围在23.1~39.1 HV,均值(31.9±3.8) HV。男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8.8~33.8 HV及23.1~39.1 HV;女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9.4~33.8 HV及24.6~38.9 HV,所有标本中后柱平均骨硬度值均大于前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4.724、5.487,P<0.01),研究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髋臼前柱与后柱均存在硬度分布差异。结论人体髋臼前后柱骨硬度值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均为后柱骨硬度大于前柱。骨硬度值的研究可为髋臼骨折内植物的置入位置、置钉长度及方向等提供参考,同时为研发符合人体梯度弹性模量的内植物及骨盆髋臼假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标签: 髋臼 硬度 骨骼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 000、1 200、2 000、4 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A、B、C 3具标本耻骨上支骨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支=9.540、F下支=12.890, P值均<0.01)。3具标本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均高于上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 P值均<0.01)。结论人体耻骨下支显微骨硬度高于耻骨上支。这一耻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支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骨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 标签: 耻骨 耻骨支 维氏骨硬度 显微骨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测定肱二头肌在被动牵伸过程中的杨氏模量变化,初步探索SWE测量肌肉硬度辅助肌张力定量评定的潜力。方法对49例脑卒中患者及30例健康受试者行双侧肘屈肌肌张力MAS评定,根据MAS分级结果分为健康受试者组、患者健侧组、MAS 0级组、1级组及1+级组。在受试者肘关节被动匀速伸直过程中,留取肱二头肌的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录像,并读取杨氏模量数据。选取6个肘关节位置点,记录各位置点处的瞬时杨氏模量(EX)、计算各位置点较运动起始处的杨氏模量变化值(ΔE),分别评估EX和ΔE与MAS分级的相关性以及组间差异。结果MAS分级越高,肱二头肌杨氏模量越高,并且在肘关节伸直角度增加时其杨氏模量值增加越明显。在1/2关节活动范围(ROM)至全ROM之间可观察到EX及ΔE在MAS 0级与MAS 1级、MAS 0级与MAS 1+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AS 1级与MAS 1+级之间在各个位置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剪切波弹性超声在运动过程中定量、实时测量肌肉硬度与MAS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肌张力 剪切波弹性成像 杨氏模量 改良Ashworth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前期人群动脉僵硬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都医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前瞻性随机招募糖尿病前期受检者207例作为糖尿病前期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一项超声动脉僵硬度自动测量技术测量受检者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肱-桡PWV、股-踝PWV,常规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心功能情况,采集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并设计问卷调查受检者吸烟、饮酒、饮食、熬夜、运动等生活习惯情况。采用组间比较、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糖尿病前期组颈-股PWV及颈总动脉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10±2.00)m/s对(6.26±1.14)m/s,(0.57±0.11)mm对(0.51±0.08)mm;均P<0.001],而两组间肱-桡PWV、股-踝PWV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前期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此外,年龄(P<0.001)、舒张压(P<0.001)、熬夜(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20)亦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主动脉僵硬度显著增加,而外周动脉的僵硬度则无明显变化。糖尿病前期状态、年龄、舒张压、熬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超声多普勒 糖尿病前期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播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患者9例。统计手术治疗次数及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彻底清创后Ⅰ期直接闭合创面4例,Ⅱ期缝合创面4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1例。行一次手术治疗4例,两次4例,三次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6.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为特殊类型的手部高压注射伤,因聚氨酯发泡剂化学性质稳定,损伤机制主要在于高压产生的物理力及注射物膨胀力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应在Ⅰ期尽早对组织进行彻底清创和减压,如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皮肤缺损的患者可Ⅰ期直接闭合创面,无需多次手术。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效果 聚氨酯发泡剂 高压注射伤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2019年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诊治的1例因聚氨酯材料误注入食指致手部广泛高压性注射伤患者,其指动脉及指神经均被累及,同时聚氨酯沿食指屈肌腱腱鞘累及右手掌及腕部。由于X线不显影,导致首次清创范围小,加之指端血供较差,最终患者右食指因感染、坏死截指。提示术前完善MR或B超以明确聚氨酯累及范围,初次彻底清创或多次清创对改善预后十分必要;手指血供较差可通过皮瓣移植技术重建血供。

  • 标签: 建筑材料 聚氨酯 高压性注射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对漂白后牙釉质表面结构、显微硬度及颜色的影响,为渗透树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部分,每部分再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和联合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漂白组和联合组行冷光美白处理;树脂组和联合组行渗透树脂处理。A部分在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B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显微硬度测量(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8);C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1、2周进行色度测量,并计算各组处理后各时间点与处理前的色差(ΔE值)(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0)。结果扫描电镜显示,处理后即刻树脂组、联合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除可见树脂覆盖外,其余与对照组基本一致;漂白组表面可见微孔状缺损和矿物质沉积;处理后2周各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无明显差别。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显微硬度分别为(354±33)、(364±21)、(411±30)、(350±17)HV(F=9.39,P<0.05),漂白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前和处理后2周4组显微硬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4、2.75,P>0.05)。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ΔE值分别为0.00±0.00、2.29±1.86、7.20±1.94、8.00±0.88(F=74.21,P<0.05),除漂白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同组处理后各时间点Δ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6、0.30、0.96,P>0.05)。联合组处理后即刻ΔE值显著大于处理后1、2周(t=4.73、4.23,P<0.05),处理后1和2周间Δ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05)。结论对健康牙釉质进行美白时,单纯的冷光美白或冷光美白联合渗透树脂均能达到美白效果。

  • 标签: 牙釉质 美学,牙科 复合树脂类 硬度 显微镜检查,电子,扫描 渗透树脂 冷光美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腰部多裂肌(LM)杨氏模量(E)的可重复性及双侧LM的E值差异,并分析LM在直立位、前曲90°位两种激活状态下E值变化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7-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实习医师、规培医师及部分进修医师共计60例健康志愿者。使用SWE对志愿者分别于俯卧位、直立位、前屈90°位进行2次LM的E值评估。首先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重复测量之间的可靠性。然后对志愿者双侧LM的E值进行差异分析,对男、女志愿者组间在俯卧位、直立位及前曲90°位时LM的E值及其直立位、前曲90°位两种激活状态下E值变化率分别进行差异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俯卧位时LM的E值及直立位、前曲90°位时其E值变化率与性别、年龄、BMI、活动水平之间的单变量关系。结果采用SWE评估LM的E值的ICC值为0.691~0.951;同一姿势下双侧LM的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立位时LM的E值变化率约为2,前屈90°位时LM的E值变化率约为7;俯卧位时LM的E值与年龄和活动水平呈负相关(rs=-0.300,P=0.020;rs=-0.383,P=0.002),女性LM的E值高于男性,激活状态下LM的E值变化率与年龄和活动水平呈正相关(rs=0.278,P=0.031;rs=0.495,P<0.001),男性LM的E值变化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SWE评估LM的E值可重复性好,双侧LM的E值差异不明显。在收缩过程中,不同收缩策略LM的E值变化率不同,且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多裂肌 杨氏模量 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水性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在泌尿系统的组织功能性损伤和组织学缺损中的应用,为泌尿系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研究不同孔径和孔隙率的聚氨酯多孔支架对泌尿系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多孔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的孔结构对泌尿系细胞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平均孔径和孔隙率(PU20)相对较小的支架有利于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孔结构的水性可降解聚氨酯(PU)多孔支架,能有效调节泌尿系不同细胞在多孔聚氨酯支架上的增殖和活力,显示了PU多孔支架能促进受损泌尿组织的修复潜力。

  • 标签: 泌尿道 聚氨酯支架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种基于区段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量的动脉僵硬度超声自动测量新方法——AMAS(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系统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1-30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高血压组,招募同期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由两名独立观察者分别采用传统手动法和AMAS系统对60例受检者的颈-股PWV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测值的一致性。结果经AMAS系统自动测量的颈-股PWV与传统手动法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3(95%CI=0.922~0.971),Bland-Altman分析亦显示两种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值均值:-(0.08±0.40)m/s;一致性界限:-0.87~0.71 m/s]。AMAS系统较传统手动法可节省约70%的测量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结论AMAS系统测量动脉僵硬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快速、可靠的动脉僵硬度评价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脉搏波传播速度 动脉僵硬度 自动测量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的肝脾硬度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用肝硬度检测仪(fibroScan 502)对健康志愿者15例及BCR-ABL阴性MPN患者27例进行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脾脏硬度(spleen stiffness measurement,SSM)进行检测,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相关性。结果MPN组LSM、SSM、SSM-LSM均高于健康组(6.34±2.22)kPa比(5.07±1.27)kPa,(26.00±10.66)kPa比(13.61±5.64)kPa,(19.65±10.37)kPa比(8.54±5.33)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4.30、-4.06,均P < 0.05)。PLT与LSM、SSM呈负相关(r=-0.39、-0.42);WBC与SSM-LSM呈负相关(r=-0.40);尿酸与LSM呈负相关(r=-0.54),而与SSM呈正相关(r=0.41);B淋巴细胞百分比与SSM、SSM-LSM呈负相关(r=-0.56、-0.56);病态巨核细胞百分比与SSM呈正相关(r=0.40),铁粒幼细胞百分比与LSM呈负相关(r=-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MPN患者SSM、LSM与白细胞、血小板、尿素、B淋巴细胞百分比、病态巨核细胞、铁粒幼细胞百分比等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动态监测LSM、SSM,将来或可联合骨髓检查对MPN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BCR-ABL阴性 硬度 超声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 骨髓检查 造血干细胞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荡洗方式对根管内壁形态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牙周炎患者(60岁以上)拔除的20颗单根前磨牙,使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4颗),A组:注射针头冲洗组;B组:超声荡洗组;C组:铒(Er)∶钇铝石榴石晶体(YAG)激光(15 Hz、15 mJ、0.20 W)荡洗组;D组:Er∶YAG激光(15 Hz、20 mJ、0.30 W)荡洗组;E组:Er∶YAG激光(15 Hz、20 mJ、0.35 W)荡洗组。观察根管内玷污层及根管硬度的变化。结果经不同根管荡洗方法处理后,A组、B组、C组、D组、E组去除牙本质玷污层评分分别为(4.67±0.27)分、(3.08±0.57)分、(2.83±0.43)分、(1.17±0.19)分、(2.87±0.50)分,效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46,P<0.01)。其中,B组、C组、D组、E组的玷污层去除效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组荡洗对玷污层去除效果优B组、C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不同根管荡洗方法处理后,A组、B组、C组、D组、E组根管壁牙本质显微硬度分别为(58.98±5.54)分、(55.19±5.71)分、(56.04±3.96)分、(66.65±3.23)分、(45.68±7.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P<0.05),其中,激光D组的根管壁牙本质显微硬度高于激光C组、B组(均P<0.05)。结论激光根管荡洗优于传统荡洗方式,0.30 W Er:YAG激光进行根管荡洗可最大化清除玷污层,同时对根管硬度影响最小。

  • 标签: 根管冲洗剂 激光,固体 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3具年龄大于40岁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取出所有标本的右侧股骨和胫骨,分别于股骨头、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内髁、胫骨外髁、胫骨远端距负重区关节软骨面1 cm处,垂直于下肢机械轴切下3 mm厚松质骨样本。使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系统测量骨组织显微硬度。比较不同标本、股骨与胫骨以及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差异,分析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共制成18个标本,行180次显微硬度测量。3具标本的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总体显微硬度值为20.3~47.3(36.0±5.7)HV,3具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0,P=0.094)。股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小于胫骨,分别为(32.5±4.9)HV、(39.4±4.3)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P<0.001)。股骨头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为(32.9±4.6)HV,股骨内髁(35.1±3.9)HV、股骨外髁(29.7±4.7)HV、胫骨内髁(40.8±4.0)HV、胫骨外髁(36.8±4.2)HV、胫骨远端(40.7±3.6)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8,P<0.001),其中股骨外髁显微硬度最低,胫骨内髁显微硬度最高,内髁均高于外髁。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骨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结论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存在较大差异,胫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高于股骨,膝关节内侧间室硬度大于外侧间室。

  • 标签: 软骨,关节 软骨下骨 生物力学 显微硬度 下肢长骨 压痕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体温专项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华中阜外医院收治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奇偶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专项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不同时间点体温、手术结局、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不同时间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液体总输入量,吻合血管支数、手术时间、体温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构建专项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并应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控制患者手术不同时间段体温,提升患者血管吻合成功率,缩短其手术时间,对降低其体温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 低体温 专项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