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免疫吸附可选择性清除致病抗体,目前在神经免疫性疾病中取得良好效果。致病抗体的类型和滴度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起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脑炎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类固醇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免疫吸附可选择性快速消除自身抗体,可作为多模式免疫治疗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免疫吸附技术 抗体 血浆置换 自身免疫性脑炎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辖区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65岁男性80例丙肝患者血清,根据检测方式分为常规组(间接ELISA法,40例)和试验组血清(双抗原夹心ELISA法,40例),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抗-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V)阳性标本有8份,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87.50%(7/8),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25.00%(2/8);抗-HCV阴性标本有72份,试验组阴性检出率为97.22%(70/72),常规组阴性检出率为83.33%(60/7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49 2、7.912 1,P=0.011 7、0.004 9)。试验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数据,达到改善预后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ELISA实验 丙肝抗体 诊断结果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纸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per-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p-ELISA)作为新一代纸基微量检测技术,因其检测准确、快速、低成本等诸多显著优点,在临床诊断、食品药品监督等领域已展现出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微孔板的制造和设计、生物分子固定、p-ELISA检测模式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纸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纤维素 灵敏度 生物分子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蛋白A免疫吸附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吸附前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吸附治疗的处方;吸附治疗时准确预防及处理低血压、血浆分离器的破膜溶血、寒战等各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注意预防院内感染、吸附柱再生与保存等。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10例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抗体、平均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清IgG浓度由治疗前的(6.04 ± 2.77)g/L下降至治疗后的(2.23 ± 1.74)g/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次免疫吸附操作失败,病情均较前好转。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安全、有效,规范的评估、操作和护理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 标签: 蛋白A免疫吸附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蛋白A免疫吸附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吸附前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吸附治疗的处方;吸附治疗时准确预防及处理低血压、血浆分离器的破膜溶血、寒战等各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注意预防院内感染、吸附柱再生与保存等。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10例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抗体、平均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清IgG浓度由治疗前的(6.04 ± 2.77)g/L下降至治疗后的(2.23 ± 1.74)g/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次免疫吸附操作失败,病情均较前好转。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安全、有效,规范的评估、操作和护理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 标签: 蛋白A免疫吸附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ELISA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的cutoff值。方法372份血清样本分别使用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优化的cutoff值,再统计分析优化前后的检测结果。结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结果:阳性129份,阴性243份;cutoff值为0.105时ELISA检测结果:阳性230份,阴性142份。Kappa检验显示两方法的结果一致性仅为中度(Kappa=0.49,P<0.001)。对RO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最佳的cutoff值0.296,此时特异度、正确指数和符合率均优于cutoff值设为0.105时各项指标,灵敏度稍有降低,Kappa检验显示两方法的结果一致性升为高度(Kappa=0.85,P<0.001)。结论将cutoff值设为0.296时,ELISA的检测结果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结果一致性更好。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Cutoff值优化
  • 简介:摘要葡萄球菌蛋白A(SPA)对人免疫球蛋白具有高度亲和力,SPA免疫吸附可以特异性降低自身抗体效价,迅速缓解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症状。最近有研究发现与血浆置换相比,免疫吸附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此报道1例对皮质类固醇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差的难治性MG患者,患者病程后期免疫功能低下、肺部感染进行性加重。给予4次免疫吸附治疗后呼吸肌无力症状迅速缓解。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免疫吸附在治疗难治性MG中的价值。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免疫吸附治疗 葡萄球菌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280免疫吸附治疗炎性肌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72例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了HA280免疫吸附治疗(免疫吸附组),50例为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ANA、肌炎特异性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炎症指标(ESR、CRP、铁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谱、肺部影像学的变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HA280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尤其是非特异性肌炎的临床好转率免疫吸附组(89%,16/18)高于对照组(58%,22/3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9,P<0.05)。免疫吸附组能更有效清除患者的ANA[对照组平均等级39.41,吸附组平均等级28.38,Z=-2.51,P=0.01];且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的ESR[对照组24(22)mm/1 h,免疫吸附组10(7)mm/1 h,Z=-3.0,P=0.003];肌酶[对照组717(1 564)U/L,免疫吸附组126(432)U/L,Z=3.09,P<0.01]和IgG[对照组11(5)g/L,免疫吸附组9(2)g/L,Z=-4.8,P=0.001)]、IgM[对照组0.9(0.4)g/L,免疫吸附组1.2(0.8)g/L,Z=-2.0,P=0.05]。随访3个月后复查患者肺部高分辨CT,影像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免疫吸附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对照组61%(27/44),免疫吸附组89%(17/1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A280免疫吸附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炎性肌病患者的自身抗体,降低患者肌酶学、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改善部分患者的肺间质纤维化,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HA280免疫吸附治疗为炎性肌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免疫吸附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中发现的HBV携带者200例,于空腹8~10 h状态下清晨采取肘静脉血,均行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将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分为7个模式,其中模式1为HBsAg HBeAg HBcAb阳性(大三阳),模式2为HBsAg HBeAb HBcAb阳性(小三阳)。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200例检测结果中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模式1(大三阳)50例,HBV-DNA阳性率为98.00%(49/50)、HBV-DNA含量为(8.13±1.01)copy/ml,高于2、3、4、5、6、7模式相应值(P<0.05);模式2(小三阳)患者60例,HBV-DNA阳性率为86.67%(52/60),高于3、4、5、6、7模式的阳性率(P<0.05)。其余模式HBV-DNA含量、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能定量反映HBV感染、复制情况,可为早期诊断乙型肝炎、传染性质判断及监测病情归转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PCR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患儿女,11岁,因“右眼视物不清10 d”于2020年3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入院时右眼无光感,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首次磁共振成像(MRI)见颅内多发病灶、右侧视神经增粗、胸5~6脊髓病变,诊断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静脉输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视力无改善,且出现左眼视物不清。给予免疫吸附后双眼视力改善,复查MRI病灶吸收好转,免疫吸附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免疫吸附治疗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比较常用的吸附式压缩空气干燥器的原理进行介绍,从其运行和维护等层面上分析吸附剂的选择和维护,以及进气温度对干燥器运行以及解吸过程的影响,以供参考。

  • 标签: 压缩机 吸附式压缩空气干燥器 吸附剂 进气温度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类异常免疫攻击肝细胞和/或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以及上述任意两者间同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免疫调节治疗。以抗CD20单克隆抗体针对B淋巴细胞敲除治疗目前在免疫球蛋白G4-SC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也取得改善效果。目前已有若干免疫细胞输注、免疫因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进行或正在开展中。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利妥昔单抗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肿瘤热疗和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热疗对TIME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热疗与TIME中几类主要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热疗对TIME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肿瘤/热疗法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热休克蛋白
  • 简介:摘要针对高原部队缺氧现象,为更好的满足部队战斗要求,对军用车载制氧设备进行性能优化和检测,有效的提升制氧效率,从而满足当前高原部队对氧气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分子筛变压吸附基本内容进行概述,从试验装置、试验方式、结果分析三个方面,对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的应用实践进行解析,并结合变压吸附制氧机结构分析结果,探究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发展方向。通过在本文的探究下,可以给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分子筛 变压吸附制氧 应用实践
  •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对生态环保理念的提倡和重视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率极低,因此采取专业合理的净水技术,来减少水资源浪费,提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便。而复合型净水材料的应用也由此应运而生,其本身所具有的吸附特性完美满足了对水资源的净化要求,减少水资源污染同时有效促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接下来本文将对复合型净水材料的吸附特性与实践研究进行一定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其做相应整理和总结。

  • 标签: 复合型净水材料 吸附特性 实践研究
  • 作者: 陶泽新 李仁鹏 宋艳艳 徐爱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山东大学预防医学研究院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预防医学研究院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 250014
  • 简介:摘要加强免疫是某些疫苗完成基础免疫一段时间后,为持续保持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而再次进行的接种。本文对疫苗加强免疫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常见疫苗加强免疫的作用与效果进行阐述,探究了在加强免疫方面普遍关注的3个热点问题,重点强调了“做好疫苗基础免疫是根本,加强免疫是保障”的公共卫生观点,以期为提高对加强免疫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科学指导疫苗免疫工作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疫苗 公共卫生 加强免疫 价值
  • 简介:摘要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细胞内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根据信号成分和生物学功能,激活NF-κB的信号转导通路分为经典和非经典2种途径。NF-κB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细胞质中普遍表达,并且与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密切相关。许多疾病,包括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与NF-κB的调节失衡有关。本文综述了经典和非经典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基于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治疗。

  • 标签: 核转录因子κB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重症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为促炎/抗炎反应紊乱及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细胞过度凋亡和功能耗竭、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等是主要的免疫病理表现。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康复期血浆、超免疫球蛋白等,但其应用时机及临床效果尚存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进行评价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EF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小鼠T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使用Balb/c小鼠建立去卵巢模型(OVX,模拟PMOP)(46只),设立假手术(sham)对照组(16只),从这两组小鼠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各选6只安乐死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NEF的重组表达载体(pIRSE2-NEF)并转染BMSCs,使用RT-qPCR检测sham组、OVX组和pIRSE2-NEF组的BMSCs细胞中的NEF和miR-21水平;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NEF和miR-21的结合作用。将剩余的40只OVX小鼠分为4组,包括OVX组(10只),pIRSE2-NEF注射组(pIRSE2-NEF组,10只),pIRSE2-NEF联合PD-1抑制剂组(pIRSE2-NEF+PD-L1-IN-1组,10只),pIRSE2-NEF联合miR-21拟似物(mimic)组(pIRSE2-NEF+mimic组,10只)。sham组剩余的10只小鼠作为对照组。ELISA检测外周血IFN-γ、IL-2、IL-4、IL-13、PD-1/PD-1L信号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reg-Th17细胞亚群偏移情况变化。结果与sham组(1.01±0.04,1.00±0.03)比,OVX组的BMSCs中NEF的表达下调(0.23±0.01),miR-21上调(2.96±0.05)(P<0.05)。与OVX组(1.23±0.15,5.20±0.31)比,pIRSE2-NEF组BMSCs细胞中NEF明显上调(6.83±0.35)(P<0.05),而miR-21下调(0.29±0.11)(P<0.05)。NEF与miR-21具有直接结合碱基位点。OVX组小鼠外周血的IFN-γ(3.25±0.21)、IL-2(2.44±0.06)水平,Th17/Treg比率(3.18±0.65)与sham组(1.03±0.02、1.00±0.01、0.86±0.09)比上升(均P<0.05),而IL-4(0.45±0.02)、IL-13(0.43±0.07)、PD-1(0.24±0.03)及PD-1L(0.51±0.06)的水平与sham组(1.00±0.04、1.00±0.02、1.00±0.03、1.00±0.00)比降低(均P<0.05);而与OVX比,pIRSE2-NEF组的IFN-γ(2.02±0.06)、IL-2水平(0.88±0.01)、Th17/Treg比率(1.43±0.22)降低,IL-4(0.87±0.03)、IL-13(0.84±0.07)、PD-1(0.79±0.06)及PD-1L(0.77±0.06)的水平升高(均P<0.05);与pIRSE2-NEF组比,pIRSE2-NEF+PD-L1-IN-1组中的IFN-γ(2.89±0.06)、IL-2水平(2.07±0.07)、Th17/Treg比率(2.39±0.38)上升,IL-4(0.68±0.03)、IL-13(0.76±0.08)、PD-1(0.52±0.02)及PD-1L(0.83±0.04)的水平降低(均P<0.05);且pIRSE2-NEF+mimic组与pIRSE2-NEF+PD-L1-IN-1组的调节效果一致。结论lncRNA-NEF通过吸附miR-21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免疫失衡和PD-1/PD-1L介导的Treg-Th17细胞平衡。

  • 标签: 免疫平衡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microRNA-21 PD-1/PD-1L信号 lncRNA NEF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吸附(PA)治疗肝衰竭时合理的肝素剂量与抗凝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抗凝方式分为首剂肝素抗凝组和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者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38例,其中首剂肝素抗凝组83例,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实验室资料可比。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A治疗,血浆分离器凝血等级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P=0.216);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并发症,其中首剂肝素抗凝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2例(2.4%)、鼻腔出血1例(1.2%),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5例(9.1%)、皮肤出血点2例(3.6%)、鼻腔出血1例(1.8%)、上消化道出血1例(1.8%),首剂肝素抗凝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PA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PA治疗前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抗凝组:t=3.850,P=0.022;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t=6.733,P=0.007)。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患者下机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首剂肝素抗凝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患者PA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明显变化(首剂肝素抗凝组:Z=-2.455,P=0.017;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Z=-2.307,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两组患者PA前后血小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抗凝组:Z=-0.529,P=0.480;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Z=-0.276,P=0.362)。结论对于治疗前20%≤凝血酶原活动度≤4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7 s(正常上限值2倍)、血小板≥50×109/L的肝衰竭患者(排除肝素禁忌证),人工肝PA治疗采取0.2 mg/kg首剂肝素给药,不维持用药的抗凝方案是可行的。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吸附 肝素 抗凝剂